今年 5月,长城汽车 CEO 魏建军在接受采访时曝光行业内幕,让「0 公里二手车」这个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
所谓「0 公里二手车」,是指二手车平台上常见的公里数非常低(甚至为 0),但以二手价格出售的「准新车」。
时间来到 7 月下旬,「0 公里二手车」的话题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路透社报道,哪吒在海外市场利用该规则漏洞伪造销量,具体数字甚至达到 60000 台。
这一报道再次将「0 公里二手车」话题拉回行业主流视野,而巧合的是,7 月 20 日,媒体报道称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六个月内禁止转二手」的政策,希望能从源头阻断套利空间。
看来,解决「0 公里二手车」潜规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同诉求。
消费者最关注的恐怕是,工信部的新规真能让「0 公里二手车」从此消失?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0 公里二手车」是什么?
「0 公里二手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二手车」,而是被「人为转手」,用二手价格售卖的全新车。
我们知道,二手车价格相较全新车会低不少,如果将新车当二手车卖,显然会降低利润。
为什么会有车企/经销商,做如此「蠢事」?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这能「粉饰」销量。而「好的销量」,无论对车企还是对经销商而言,都有好处。
对车企而言,操作一番后可以让「卖不出去」的库存车,转化为「已售车型」,让销量明显提升,乃至让财报数据更加漂亮。
另一方面,销量还直接与地方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挂钩,销量越高,地方补贴越多;通过「人为转手」,经销商可套取地方政府推出的「消费国补」,甚至「重复领取」也有可能实现。
其次,经销商能通过此举消化库存车,来领取主机厂的返利。
根据《大河报》的报道,某郑州 4S 店员工透露,通过「0 公里二手车」的方式处理库存车型,虽然每辆车可以少赚 5000 元,但能完成销量指标,最终拿到厂家 10 万元以上的返利。
受访 4S 员工表示,「这相当于用小钱换大钱」。
最后则是出海的需要,新车以「二手车」的形式出海,能避开部分关税,从而让车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据报道,出海其实才是「0 公里二手车」的重灾区。
魏建军称该现象由来已久,也有疑似业内人士在相关报道下评论,称「0 公里二手车」现象已经存在至少 8 年以上。
对症下药?
和互联网上沸沸扬扬的大讨论相反,针对「0 公里二手车」这一行业潜规则,绝大多数主机厂的态度,都是「不置可否」,也未有高管(除了魏建军)在公开场合谈论过此事。
除了极氪,它是目前唯一一家针对「0 公里二手车」传闻做过澄清的车企。
此前《中国证券报》曝光称,极氪部分直营门店疑似销售「0 公里二手车」,遭到大量用户投诉。对此极氪在 7 月 20 日公开回应,的确有以「一口优惠价」销售展车,但「展车」并非「0 公里二手车」。
极氪表示,门店展车通常存在 3~5 个月的库龄,销售时会有明确折扣。另外,展车出于安全考虑会购买保险,但并未在车管所注册登记,因此车主依然能享受全部的权益。
极氪也提到,将成立专项小组调查报道中提到的门店,以核实情况。
为了遏止行业内「0 公里二手车」的风气,商务部和工信部打起了「组合拳」。
5 月底,商务部便召集车企召开闭门会议,要求「强化全流程监管」,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方式,来打击「0 公里二手车」行为;
工信部的举措会更加彻底,如果新车登记上牌后六个月才能转二手,无疑对「0 公里二手车」的潜规则造成严重打击。
但也有网友认为,经销商依然可以通过「租借协议」等方式,让二手车买家等待 6 个月后再过户上牌,来维持「潜规则」的正常运转。
而且,具体的方案需要更加细化、完善。因为该行政命令,可能会让普通消费者的汽车买卖行为变得困难,让二手车的流通性遭受打击。
解铃还须系铃人
本质来看,「0 公里二手车」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副产物,其形成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二手车政策做一定调整,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0 公里二手车」现象,但更重要的动作,还是回到「引导良性竞争」上来。
比如说,「0 公里二手车」会在经销商中盛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返利」政策的不合理。现阶段大多数车企选择以「压库」的方式与经销商达成合作,无形中是将库存和销量压力转嫁到经销商身上。
经销商同时要面对库存压力和销量压力,要想在年底拿到主机厂的返利,出此下策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想而知,如果非直营模式的车企能取消「压库式」销量考核,控制好库存和产能,优化返利条件,自然能更有效地减少「0 公里二手车」的出现。
其他方面同理,无论是国补领取的条件,还是上市财报报表中销量计算的方式,都存在着优化的空间。
从好的角度看,任何产业的良性发展,必然离不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0 公里二手车」被发现,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推动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化。
同时,类似「0 公里二手车」的「潜规则」,宏观来看只能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噪声」,无法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最好的例子我们已经见到:在被路透社点名之前,哪吒已经从市场中淡出。
真正牢固的市场地位,只能靠过硬的核心技术争取而来。如果车企已经来到要靠「0 公里二手车」撑销量的地步,恐怕其经营状况,也已经危机四伏。
(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