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车乏力、海外遇挫,长城汽车困局难破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中,长城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一直备受关注。2024年财报显示,长城汽车实现营收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76%,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出新高。

这一成绩看似光鲜亮丽,在这背后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大环境下,实则暗藏着诸多危机与挑战。而深入剖析长城汽车的发展现状,也足以洞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遭遇的艰难险阻。

业绩承压增速放缓,新能源转型滞后

近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车销量同比增长4.5%,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而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更是以41%的惊人销量增速,在市场中一骑绝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城汽车在2024年的销量为123.45万辆,仅实现了0.37%的微弱增长,这一成绩不仅远远落后于比亚迪,也低于国内汽车总销量的平均增长率。

高端车乏力、海外遇挫,长城汽车困局难破-有驾

进入2025年,长城汽车的销量困境并未得到改善,1至2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9.28%。2025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累计销量更是降至25.68万辆,同比下滑幅度达到6.73%,市场表现持续低迷。

从细分品牌来看,除WEY品牌和长城皮卡实现增长外,哈弗品牌销量同比下降8.42%,欧拉品牌销量同比下降幅度高达54.31%,坦克品牌销量也同比下滑14.63%。

长城汽车销量相对疲软的背后,“保利润”策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多数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投入大量资金,选择“烧钱换市场”的发展路径。比亚迪在2018-2019年期间,扣非净利润一度逼近亏损边缘,而新势力阵营在发展初期亏损更是成为常态。

长城汽车却始终将利润放在重要位置,多年来净利润一直维持在50亿元以上。这种策略使得其在产品布局上主要聚焦燃油车,长期以来,燃油车销量占比常年超过七成。

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这种过度依赖燃油车的策略弊端逐渐显现,致使长城汽车转型步伐缓慢。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重大突破,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新车占汽车新车总销量比重高达40.9%,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市场的主流发展方向。

反观长城汽车,2024年其新能源销量渗透率相对较低,2025年2月新能源销量仅15121辆,前两个月合计销量37374辆,在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榜中名次较为靠后。2025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新能源车累计销量为62558辆,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差距依旧显著。大部分销量依然依赖燃油车,新能源转型的滞后,让长城汽车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难逃销量下滑的困境。

高利润延续存疑,高端车型与海外市场或存变数

据分析,长城汽车虽在高端车型上有所布局,但是高端车型拉动利润却难以持续。据了解,2024年长城汽车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主动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砍掉了大量亏损车型,将资源和精力集中投向高端车型。

也正因为如此,长城汽车旗下的五大主品牌中,哈弗、长城皮卡和欧拉这些定位相对较低的品牌,销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WEY牌和坦克品牌等高端品牌却实现了增长。

高端车乏力、海外遇挫,长城汽车困局难破-有驾

2024年,长城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30.9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37.13%,高端车型的热销直接推高了公司的利润。

然而,进入2025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作为主力高端品牌的“坦克”,前两个月累计销量为24607辆,同比下滑18.6%,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WEY牌前两个月累计销量8650辆,虽同比增长44.17%,但整体体量仍然偏小,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有限。

2025年第一季度,坦克品牌累计销量为41988辆,同比下滑14.63%;WEY牌(魏牌)累计销量为13325辆,尽管同比增长38.69%,可目前仅有蓝山一款走量车型,后续销量增长空间受限。

高端车型的销售高度依赖品牌力,随着长城汽车整体销量的持续萎靡,其品牌力也在逐年下滑。品牌力的削弱将对高端车型的销售产生负面影响,后续想要依靠高端车型维持高利润的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以预见,在当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之时,如果长城汽车不能有效提升品牌力,改善市场对其品牌的认知,高端车型的销量和利润增长将难以持续。

与此同时,在各大车企纷纷瞄准海外市场时,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增长乏力的问题也随之暴露。2024年,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海外销量达到453,141辆,同比增长43.39%,海外销量增速高于整体增速,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025年,这种形势急转直下,长城汽车的出海步伐也开始乏力。2月海外销售31068辆,1至2月累计销售59084辆,涨幅仅3.7%,与2024年同期91.9%的海外销量增长率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2025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海外市场累计销量为90890辆,虽然较以往有一定规模,但相比2024年同期的增长态势,已然大幅放缓。

海外市场毛利率也出现了问题。2024年海外市场毛利率同比下滑7.25个百分点至18.76%,为近三年首次下滑。俄罗斯市场政策发生变动,关税的调整叠加产能利用率过高带来的设备维护压力,导致俄罗斯子公司虽然收入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反而下降。

而在东南亚、中东市场,KD模式占比较高,关税成本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为应对欧盟反补贴税,欧拉好猫在欧洲市场不得不提价,这直接导致销量下滑,而在东南亚、中东等地为了促进销售进行的终端促销,又进一步拉低了区域毛利率。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长城汽车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未来海外市场能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外,长城汽车的负债与转型压力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其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偿债压力大。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长城汽车资产负债率从63.66%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61.11%,表面上看资产负债率有所优化。但是深入分析后会发现,流动负债占比连续两年超过88%,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占比达65%-70%。

另一方面,其2024年流动比率仅为1.09,2025年一季度微升至1.11,已经逼近安全边界值1.0,这意味着公司面临着显著的短期偿债压力。非流动负债占比不足12%,长期借款规模持续收缩,这表明公司的长期融资能力在弱化,债务结构失衡的风险正在加剧。

可以预见,一旦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或者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长城汽车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也将产生严重威胁。

经营效率下滑,存货积压严重

2024年长城汽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77.83亿元,然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这一数据骤降至-89.80亿元,主要原因是销量下滑以及直营渠道建设投入的增加。

2025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400.19亿元,同比减少6.63%,销量的下滑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资金回笼,而直营渠道建设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使得公司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存货规模也从2024年的254.08亿元激增至2025年Q1的326.09亿元,增幅高达28.3%。

存货周转率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车型如坦克700Hi4-T、蓝山智驾版等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存货减值将侵蚀利润。应收款项融资规模维持高位,票据贴现减少导致资金回流效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这些问题反映出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经营效率下滑,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优化库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高端车乏力、海外遇挫,长城汽车困局难破-有驾

在行业智能化与新能源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长城汽车虽然在研发上持续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92.84亿元,同比增长15.27%,2025Q1研发投入19.06亿元,但同期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5.6%。

在新能源领域,长城汽车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32.22万辆,同比增长25.65%,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混动车型占比过高,纯电领域布局相对滞后。海外扩张方面,海外资产占比增加的同时,工厂建设及汇率波动等因素放大了资金链风险。

不过,长城汽车并非毫无机遇。在海外市场,其已深耕28年,拥有全球用户超1500万,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海外累计销量超190万辆,“生态出海”策略也在逐步推进,通过构建全球化研产销体系,有望在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份额。

在技术研发上,持续的高投入也可能在未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如CoffeePilotUltra智驾系统、Hi4混动架构等技术,若能更好地应用于产品并被市场接受,将助力长城汽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长城汽车目前面临着销量、利润可持续性以及债务与转型等多方面的危机,但也存在海外市场拓展和技术转化应用等机遇。

202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显示,其营业总收入约为923.67亿元,同比增约1.03%,净利润约63.37亿元,同比降约10.2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5.82亿元,同比降约36.38%,这进一步凸显了其面临的挑战。

由此可见,未来长城汽车需在保持利润与扩大市场份额之间找到平衡,加速新能源转型步伐,优化债务结构和经营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海外市场积累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汽车时代,长城汽车的每一步决策都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拭目以待,看其能否成功应对危机,抓住机遇,续写辉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