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专注!长城死磕湿式双离合,放弃8AT变速器!

长城汽车十年磨一剑,偏偏在全世界都追捧8AT、9AT变速箱的时候,死磕湿式双离合。 这种看似“固执”的选择,背后藏着一场中国汽车产业的绝地反击。

十年专注!长城死磕湿式双离合,放弃8AT变速器!-有驾

走进任何一家长城4S店,从哈弗H6到WEY摩卡,清一色搭载着长城自研的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当德国采埃孚、日本爱信用专利把AT变速箱技术锁得死死的,长城发现,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跑,永远吃不到热豆腐。

前几年,山东盛瑞搞出国产8AT,装上车后换挡顿挫、油耗偏高,市场根本不买账。 长城明白,在AT这条路上,中国车企已经撞了南墙。 采购一台爱信6AT,成本就要几万元,这笔钱最终还得消费者掏腰包。

十年专注!长城死磕湿式双离合,放弃8AT变速器!-有驾

湿式双离合不是长城的突发奇想。 变速箱主要有CVT、AT和DCT三种路线,CVT受不了大扭矩,长城的主力发动机都是1.5T、2.0T,扭矩大,CVT直接出局。 AT专利被卡脖子,只剩DCT可选。

DCT也分干湿两派。 大众的干式双离合早年散热问题被吐槽惨了,顿挫、异响成了车主们的日常抱怨。 长城决定跳过干式,直接攻坚湿式双离合。 用油液来冷却离合器片,稳定性瞬间提升,能承受的扭矩也更大。

十年专注!长城死磕湿式双离合,放弃8AT变速器!-有驾

湿式双离合的传动效率能做到95%以上,比传统6AT省油超过5%。 长城的7DCT变速箱重量只有83公斤,油量只用6.5升,加上低粘度润滑油,搅油损失大幅降低。 实际油耗对比很直观:宝马3系用8AT,综合油耗10升以上,长城7DCT的车型往往能控制在8升左右。

为了搞出这台变速箱,长城从奔驰挖来了变速箱专家格哈德·亨宁,带着30多个国际工程师,花了四年时间。 第一款7DCT申请了85项专利,测试里程跑了75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88圈。

十年专注!长城死磕湿式双离合,放弃8AT变速器!-有驾

2017年,长城7DCT量产,第二年就成立了蜂巢易创公司专门运营。 到2019年,这款变速箱产量突破100万台。 更让人意外的是,2017年它竟然拿到了“世界十佳变速器”奖项,和奥迪、奔驰的变速箱并列榜单。

车主反馈也印证了技术进步。 哈弗H6的湿式双离合在一档升二档时略有顿挫,其他档位几乎无感。 换挡逻辑清晰,通常2000转就升档,避开了干式双离合的发热陷阱。 长城甚至先把这款变速箱装在高端车型WEY VV5和VV7上,是对质量有底气。

十年专注!长城死磕湿式双离合,放弃8AT变速器!-有驾

油耗表现更成了湿式双离合的杀手锏。 搭载9DCT的WEY摩卡,整备质量2吨,综合油耗只有8.8升。 而同级别的奥迪Q5L用7速湿式双离合,油耗超过11升。 数据差距背后,是技术路线的精准选择。

长城没停在7DCT上。 2023年,他们推出了全球首款横置9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9DCT。 这款变速箱比7DCT轻了10%,扭矩承载能力提升54%,综合效率提高3.5%。 ,同步推出的9HDCT混动版本,油耗比7DCT降低了70%。

9DCT用了智能双离合器系统,换挡速度做到毫秒级,9个档位密齿比设计让发动机始终保持在高效区间。 城里堵车时平顺,高速超车时干脆,动力响应直接。 技术细节上,内置TCU、低油量设计、超薄离合器片,全是实打实的创新。

长城的湿式双离合研发,还带动了产业链升级。 他们投了2.2亿建变速箱实验室,生产线引进德国GROB加工中心,自动化率100%。 这种全链条把控,让成本持续下降,技术迭代加速。

国内其他车企也开始跟进。 比亚迪、吉利纷纷加大DCT投入,长城早跑了十年。 专利壁垒反而逼出了中国企业的创造力,现在长城甚至开放技术共享,行业心态从“躲专利”变成“闯新路”。

市场销量佐证了选择正确。 哈弗H6常年稳居SUV销量榜前列,湿式双离合的平顺性和低油耗成了核心卖点。 用户从质疑到接受,再到主动推荐,口碑循环逐渐形成。

技术层面,湿式双离合的潜力还在挖掘。 长城通过软件标定优化换挡逻辑,不同驾驶模式下调校差异。 运动模式下降档果断,经济模式下升档积极,一套硬件多种性格。

对比AT变速箱,多档位AT虽然理论平顺,结构复杂,成本高。 8AT在低速行驶时依然会有动力中断感,而长城的湿式双离合一旦解决热管理,换挡连贯性反而更优。

国际车企也没闲着。 大众在DQ380之后持续改进湿式双离合,长城在横置9DCT上已经实现全球首发。 中国车企第一次在变速箱领域跑到了前面。

研发投入上,长城变速箱团队规模从几十人扩展到上千人。 测试环节包括高寒、高原、高温极限环境,耐久性验证标准比国际品牌还严苛。

供应商体系也随之升级。 长城扶持了一批本土离合器片、液压阀体企业,技术外溢效应 以前靠进口的零部件,现在国内就能搞定。

消费者认知也在变化。 早年一提双离合就担心耐用性,现在长城用十年时间证明了湿式双离合的可靠性。 质保政策从3年10万公里延伸到5年15万公里,厂家信心十足。

行业活动上,长城变速箱专家开始受邀在国际论坛分享经验。 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角色转变背后是实打实的专利积累。 2025年,9DCT再次斩获“世界十佳变速器”,奖项含金量业内公认。

成本控制方面,自研变速箱让长城单车成本下降。 同样价位的车型,长城能用更多预算堆配置,竞争力增强。 终端市场反馈,消费者买国产车不再只看价格,开始关注技术底蕴。

国际竞争中,长城湿式双离合开始反向出口。 部分东南亚市场车型搭载长城变速箱,中国核心零部件首次成体系出海。

技术细节上,湿式双离合的油路设计、离合器片材料、电控逻辑全是长城自己掌握。 软件代码自己写,标定数据自己采,这种全栈自研避免了对供应商的依赖。

产能布局也很扎实。 长城变速箱工厂年产能规划100万台,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生产线柔性高,能同时生产7DCT和9DCT,适应多车型需求。

用户使用场景中,湿式双离合在城市拥堵路况表现稳定。 早期干式双离合的过热问题,在湿式结构里基本解决。 长时间爬坡、高速巡航,变速箱温度控制都在合理范围。

售后维保数据支持了可靠性。 长城4S店反馈,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的故障率低于同期采购的AT变速箱。 维修成本也更低,技术自主,配件供应顺畅。

行业对比中,长城选择湿式双离合与丰田坚持混动、特斯拉专注电驱有相似逻辑。 认清自身优势,深耕一条路,比四处跟风更易形成壁垒。

专利分析显示,长城在双离合领域申请专利超500项,覆盖离合器控制、液压系统、热管理等多个细分点。 这种专利储备让国际巨头难以绕开。

市场教育方面,长城通过试驾活动、技术讲解让用户理解湿式双离合原理。 从“听说顿挫”到“实际平顺”,认知差逐步消除。

技术迭代节奏上,长城每两年推出一次变速箱升级。 7DCT到9DCT,不只是档位增加,而是效率、平顺性、轻量化的全面优化。

产业链安全角度,自研变速箱让长城避免地缘政治影响。 国际供应链波动时,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生产不受制约。

产品布局中,从燃油车到混动,长城用湿式双离合做基础架构。 9HDCT混动变速箱在比亚迪DM-i、丰田THS之外,提供了第三种混动方案。

用户体验细化方面,长城针对不同车型调校变速箱性格。 越野车侧重低扭放大,城市SUV优化换挡平顺,轿车追求燃油经济性。

测试标准上,长城变速箱验证里程累计超1000万公里。 极寒黑河、高原格尔木、高温吐鲁番,全场景覆盖验证可靠性。

成本优势传递到终端,哈弗H6等车型在同价位中配置更丰富。 消费者用更少钱获得更优驾驶体验,口碑自然扩散。

技术开放生态上,长城向其他车企供应变速箱。 北汽、东风等品牌开始采购,中国车企从竞争走向竞合。

国际媒体评价中,长城湿式双离合多次被《汽车杂志》、《名车志》等外媒评测认可。 平顺性、换挡速度对比韩系、美系AT不落下风。

研发文化层面,长城变速箱团队强调实验驱动。 每个改进方案先做台架测试,再上车验证,数据说话杜绝空谈。

生产质量控制上,变速箱工厂采用全自动检测线。 每个下线总成100%经过性能测试,不良品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

市场反馈循环中,用户投诉直接反馈给研发团队。 软件升级通过OTA推送,变速箱标定持续优化,用户体验越用越好。

供应链协同上,长城与博世、联合电子等供应商联合开发关键部件。 从采购关系升级到技术合作,提升整体水平。

技术沉淀结果,长城湿式双离合已经迭代到第三代。 材料、工艺、控制算法全面升级,故障率比第一代下降70%。

行业影响力方面,长城牵头制定中国双离合变速箱技术标准。 从跟随国际标准到输出中国标准,话语权提升。

用户调研数据显示,长城车主对变速箱满意度超过85%。 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早期车型,近年产品口碑稳步上扬。

产能利用率方面,变速箱工厂开工率维持在90%以上。 市场需求支撑规模化生产,成本进入良性循环。

技术护城河效应,长城湿式双离合的专利布局覆盖核心点。 其他车企想绕开,要么付出高额授权费,要么投入巨资研发。

品牌形象提升上,WEY品牌用9DCT对标豪华车。 奥迪Q5L车主试驾摩卡后,对平顺性评价超过预期。

售后网络支撑中,长城培训认证变速箱专修技师。 全国4S店配备专用诊断设备,维修效率提升50%。

国际竞争中,长城变速箱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车型上。 中国核心零部件首次以技术输出形式进入汽车工业发源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