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国产车“倒下”了,9月份仅卖了1辆,是国人不识货吗?
在中国汽车市场,五菱一直是“神车”的代名词。从秋名山神车五菱宏光,到纯电代步爆款宏光MINIEV,五菱似乎总能精准拿捏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创造一个个销量奇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爆款制造机”,如今却遭遇了滑铁卢。被誉为“大四座家用车”颠覆者的五菱凯捷,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惊人地只卖出了1辆。是国人不识货,还是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本身就走错了路?
一、五菱“神车”的爆款基因:读懂中国最普通的人
要理解凯捷的“倒下”,首先要明白五菱为何能成功。它的爆款逻辑清晰而强大:
极致性价比与工具属性: 五菱宏光之所以封神,在于它完美结合了微客的装载能力和轿车的驾驶体验,价格却极其亲民。它能拉货、能载人、能上山下乡,是无数小业主、个体户的“生产工具”,满足了最基础的创富需求。
精准切入市场空白: 宏光MINIEV的成功,是同样的逻辑。在“老头乐”市场混乱、消费升级初现的当口,它用极低的价格提供了合法、安全、有品牌的纯电出行方案,瞬间引爆了短途代步的蓝海市场。
深入骨髓的用户思维: 五菱深知自己的用户群体需要什么——“便宜、皮实、耐用、空间大”。它不追求花哨的技术,而是将成本用在刀刃上,解决最实际的痛点。
总结来说,五菱的胜利,是“实用主义”的胜利。它的车,是为“奋斗者”造的。
二、五菱凯捷:一次向上的突围,为何折戟沉沙?
2020年底,五菱凯捷带着“银标”战略登场,意图很明显:摆脱低端形象,向家用舒适领域品牌向上。其主打的“大四座”概念,即保证前两排极致舒适的前提下,提供灵活的第三排,初期确实吸引了不少关注。那为何短短三年,就落到月销1辆的境地?
1. 定位尴尬:看似升级,实则“高不成低不就”
凯捷的价格区间(8-14万)直接杀入了竞争最激烈的紧凑型SUV和家用MPV市场。在这里,它的对手是哈弗H6、吉利博越、比亚迪宋系列等一众强敌。与这些车型相比,凯捷作为MPV,在造型上不如SUV受欢迎,通过性也稍逊。想买实惠MPV的用户,会觉得它贵;想买主流家用的用户,又会优先考虑SUV。凯捷卡在了中间地带。
2. 核心产品力不足:“大四座”噱头大于实质
“大四座”是凯捷最大的卖点,但实际体验有落差。其第三排空间非常局促,基本只能应急,被网友戏称为“宠物专座”。这意味着,消费者需要为一款“伪6/7座车”支付更高的成本和油耗。而当作为大四座使用时,其后备箱巨大的凹陷设计又影响了实用性。与其这样,消费者为何不选择一辆空间更规整、品牌力更强的传统家轿或SUV呢?
3. 动力总成拖后腿,与时代脱节
在对手纷纷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和更高效的混动技术时,凯捷主力车型仍搭载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匹配CVT变速箱。这套动力总成不仅谈不上驾驶乐趣,在燃油经济性上也没有优势。在油价高企的今天,这对于精打细算的家庭用户来说是致命伤。虽然后期推出了混动版,但价格已逼近15万,彻底失去了性价比,让人望而却步。
4. 品牌向上受阻:银标难撑“高端”梦
五菱“性价比神器”的标签过于深刻。当消费者看到15万的预算时,脑海中会涌现出一大批一线品牌的主流车型。五菱银标试图建立的“高品质”形象,并未能成功说服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如此高的品牌溢价。在消费者看来,它骨子里还是一辆五菱,这个价格“不值”。
结语:不是国人不识货,是市场太清醒
五菱凯捷的陨落,是一场典型的“产品定位失误”。它脱离了五菱最擅长的“接地气”的实用赛道,贸然进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对综合产品力要求极高的红海市场。它提供的“差异化卖点”(大四座)并非市场的核心痛点,却在空间实用性、动力经济性、品牌价值等硬核指标上全面落后于竞争对手。
所以,不是国人不识货,恰恰是成熟的中国汽车消费者用脚投票,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 五菱凯捷的教训深刻地提醒所有车企:品牌向上不能只靠营销概念和配置堆砌,必须要有强大的核心技术、精准的产品定义和坚实的品牌价值作为支撑。否则,即便是“神车”制造厂,也难免会“倒下”。对此,大家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