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这一波订单量直接干到了60万台,销售额都快要顶上1600亿元了,彻底搅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
3分钟20万订单、首日大定28.9万,1小时破纪录,这种速度,别说同行,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都得瞪大眼睛。
小米汽车不声不响就已经成了2025年最大黑马,连工厂产能都快跟不上这阵浪潮了,黄牛倒卖资格、特斯拉、小鹏、理想的市值跌宕,所有人都被这场疯狂卷了进去。
说起来,小米造车最早还被人吐槽“手机厂商玩票”,可2024年SU7一上市,场面就有点变了。
那时候很多人还持怀疑态度,想看看雷军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
但他没怎么喊口号,直接上了一记重锤,用实打实的销售数据关上了各种质疑的嘴。
SU7刚出来那会儿,市场反应说实话还算平稳,大家觉得小米毕竟自带流量,但没料到7月YU7一开卖,第一天大定28.9万辆,价值600亿人民币,连很多业内老炮都直呼“看走眼”。
想象一下,全国各地的4S店里,咨询的小米汽车准车主排起长龙,销售顾问笑都合不上嘴,甚至有黄牛专门守着门口倒卖订单资格。
手机品牌搞车,这曾经是个笑谈。
结果人家第一场仗就打成这样,大量订单直接逼得工厂加班加点,北京亦庄的小米工厂都快爆仓了。
双班制、二期产线、最多一个月能拼到4万辆交付,可前面积压近40万未交付,订单堆到天花板,快交付跟不上都成了车主的“新烦恼”。
其实,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几个月,小米汽车的出货量还算行业新人。
2025年2月交付量刚突破18万辆,未交付积压还有小十几万。
结果YU7一到,数据直接炸裂。
有人拿特斯拉ModelY做对比,ModelY在中国也算狠的,月销4-6万台,但2025年前几个月*跌得稀碎*,被小米这么一冲,交付周期虽短但热度被迅速分走一大块。
而理想L6,YU7首日订单就抵得上它一整年销量,理想股价一度直接下滑,行业里没有不焦虑的。
这一波小米的走红,带来的不光是销量和热度。
更要紧的是行业跟着“内卷”了起来。
比亚迪、特斯拉、智界等竞品马上改策略,智界甚至降价应对;车圈里更是有人反思,原来的高端化、溢价情怀还吃不吃香?
小米直接拉低了高端车的“准入门槛”,再加上雷军这股“极客精神+全场景智能”,大家突然发现“智驾”就应该普及到寻常百姓家。
这一换思路,很多厂家开始慌。
有意思的是,车圈流行一句话:“小米卷生卷死,车主喜大普奔。”
再说点身边的事。
有朋友本来准备买特斯拉,看完小米发布会,直接下单YU7,愿意多等半年。
“反正家里有车,等得起,性价比太高了!”
他这样说。
也有同事抱怨,交付周期太夸张,普通标准版得等将近13个月,忍不住考虑能不能“花钱买首提”,甚至刷闲鱼看黄牛挂单——现在下单,黄牛加价一万也有人要。
你说新车热不热?
热到中介二道贩子都进场。
今年小米车能做到这个地步,跟它长期投入研发有关系——五年投了1050亿,2025年单年预算就300亿。
这可不是装门面。
说智能驾驶,主打的HAD端到端城市智驾,复杂路口每1000公里接管率做到0.12次,业内顶级水平。
工厂嘛,北京亦庄搞了双班制,最满能月产2.8万辆。
二期产线Y7专用,准备8月起再冲产量。
据说到年底,整个制造系统都要升级,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也少不了行业竞争的残酷。
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年产能95万台,再怎么说底盘深,抗风险能力强,ModelY短交付周期维持着基本盘,市值短期影响不大。
可前5个月平均只交2.5万辆,同比暴跌七成多,这口气能忍?
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眼睁睁看着小米抢走蛋糕,谁还能不慌张?
业内有个段子:去年谁敢想象国产车圈的竞赛,会因为一家手机厂商的“汽车副业”变天?
到底什么样的小米汽车这么被追捧?
就以YU7举例,25万起步,配置很“堆料”,智能科技、外观设计、动力续航、辅助驾驶全都拉满。
很多车主直言:科技感不输特斯拉,细节却更贴心;年轻家庭、都市白领、小企业主,愿意为这份“性价比的智驾体验”多等几个月,这背后没点消费观念的变革,根本不会有这种现象。
顺带说一句,小米不是没有短板。
最大的问题一直是产能和交付。
爆单归爆单,车主天天在各路论坛催“啥时候交付?”
产能限制就成了最大瓶颈。
雷军也时不时出来解释,表示在全力扩产,会逐步缩短交付周期。
但只要未交付订单数字一直涨,有人开心排队,也就有人着急等待。
一边是需求旺盛,一边是供应焦虑,时代的热度就这么真实地刻在了一辆辆小米汽车的排产表上。
最后回过头来看,这一波小米汽车爆单,不只是新区创业故事,更像一次中国制造的情绪升温。
人们突然发现,智能电动汽车不再高高在上,也不只是“理想”或“特斯拉”的专利。
一个手机品牌把百亿级研发和极客体验带进寻常百姓家,中国市场的巨大、用户的智慧和对新事物的包容,让一款配置拉满、体验亲民的“科技车”成了年度现象级产品。
甚至,有段时间,朋友聚会随口一句,“你到底抢到小米车了吗?”
就成了新的社交梗。
总结这股热浪,就像突如其来的夏日暴雨,来得猛烈也未必能持续到底。
但只要有这种冲劲,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格局和玩法,也许还会被更多“门外汉”悄悄改变。
对于买车的你我,未来最值得期待的也许还不是哪家销量第一,而是这场竞赛如何让我们多一个“又酷又实惠”的选择。
你说,小米到底能不能带领中国车市再下一个新台阶?
我还真有点期待着他们下一步能玩出什么花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