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就是个代步工具。” 我爸以前老这么说。我挺好奇,要是他知道比亚迪现在花了整整50亿,就为了建个能让车在水上开的地方,他会是个什么表情。
这事听起来有点魔幻。五百个亿,还是从那个以抠成本闻名的比亚迪口袋里掏出来的,没去建新工厂,没去搞电池研发,反手就在郑州弄了个越野赛车场。要知道,2024年能挣超过50亿的自主车企,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这笔钱,差不多就是一家头部公司辛辛苦苦干一整年的纯利润。
简直是疯了。
可你只要去任何一家国产车4S店里转一圈,听销售唾沫横飞地讲着L2辅助驾驶、全景影像、智能座舱,然后走到隔壁店,发现是同一套说辞,你可能就明白点什么了。硬件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大家被拖进了一场谁也赢不了的烂仗。价格战打到最后,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025年第一季度已经跌到了3.9%,比工业平均水平还低。说白了,就是卖一辆车,利润可能还不如一部手机,甚至还得往里贴钱。
再这么卷下去,大家都没活路。
所以,当所有人都趴在地上拼刺刀的时候,比亚迪站起来,抬头看了看天。它好像想明白了,车这个东西,早就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那么简单了。以前我们比的是参数表上谁的数字大,现在呢?现在大家更在乎开这车能不能进一个有意思的社群,周末能不能跟着车队出去野,或者,能不能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挺有品味。
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正在变得比降价一万块钱更有吸引力。
长城汽车其实早就把这套玩明白了,搞越野社群,定越野等级,把一群喜欢在泥地里打滚的人牢牢圈住。领克呢,一头扎进赛道文化,办了各种比赛活动,也养出了一批忠实拥趸。他们卖的不仅仅是车,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一张进入某个圈子的门票。
这么一看,比亚迪那50亿的赛车场,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游乐场了。它是一个巨大的、沉浸式的广告牌。广告词都给你想好了:“你看,我们的技术不只写在PPT上。” 当你亲眼看到一台仰望U8从齐腰深的水里开出来,那种震撼感,比任何折扣券都来得猛烈。它在给你制造一种情绪,一种“这个品牌很牛”的心理暗示。
这种投入,短期看肯定没有直接降价带来的销量增长快。降价就像吃兴奋剂,效果立竿见G见影,但药效一过,人就垮了。长期靠降价换市场,企业根本没钱搞研发,最后只会掉进“越降越亏,越亏越难”的死亡螺旋。
而花大钱搞文化、做体验,是在熬一锅老汤。火候要慢,料要足,短期内闻不到什么香味,但时间久了,那个味道能飘进所有人的心里。它能培养出一批不是因为便宜才买你,而是因为认同你才买你的用户。这些人,不仅会自己反复购买,还会成为你免费的宣传员。
资本市场那些人精,也更吃这一套。他们看一家车企,不只看你这个月卖了多少台车,更关心你以后有没有能力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多掏钱。一个只会降价的企业,规模再大,也是虚胖;一个能靠品牌文化把车卖出溢价的企业,才算真的站稳了脚跟。
所以说,比亚迪这50亿,赌的不是一场比赛的输赢,而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十年。它在赌,未来的市场,终究是属于那些能真正走进用户心里的人。
这么看,以后我们买车,可能真的不怎么需要看参数表了。那到时候,我们又该聊点什么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