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这个圈子,有点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尤其是在新能源普及的节骨眼上,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角逐变得更激烈。我出身在这个行业,从研发到供应链,再到销售渠道,似乎每天都能感觉到不一样的压力。
举个例子吧。记得去年有次我陪朋友去看车,他就是对比了几款新能源。朋友是个理性派,问了我一句:你觉得像比亚迪,真的能持续领跑吗?当时我苦笑,心里想,折腾了这么多年,虽然它的技术确实领先,但市场环境变化太快,比如价格战、政策变动,谁都不好说。
说到比亚迪,我特别关注汉 L。这个车,搭载超级 e 平台,充电5分钟能补能400公里——听着挺酷的吧?但其实背后,是几千条供应链的拼拼凑凑。我问了个维修工,他说:汉 L 做工虽然不错,但出问题后,用料和装配还是有些地方马马虎虎。这让我意识到,光追技术,不一定能保证品质稳定。况且,年内销量出现了些波动,说明行业的感觉是内外有压力。
再看吉利。它的银河系列最近挺火的。银河星耀 8 装载雷神 EM-P 混动系统,综合续航达1400公里。这个数字,让我顿时联想到,普通人的日常用车,续航在 400 到 600 公里就够了,但每天上下班,能跑到1400公里,明显拉开了差距。可是问题来了,吉利的增长是不是也略微站在补涨上?我曾翻看过它的财报,不是很扎实的那种硬核增长,可能是大规模铺货带来的短期冲高。
对比一下欧拉,好像就没那么高端了。它靠着复古设计和智能座舱吸引了不少女性用户。其实我觉得,设计就像穿衣服,年轻人喜欢的复古风,在车里也能很自然体现。在渠道方面,欧拉借助线下体验店,各地都在布局,毕竟女性买家更喜欢试驾、看实车。
我还在想,长城的混动技术。它的柠檬 DHT。说实话,去年我见到一辆哈弗 H6新能源版,亏电油耗4.9L,纯电续航110km。你这个续航和成本结合起来,感觉挺合理的。对比别的,很多车都在往更大续航、快充方向发展,但长城用一种稳扎稳打的方式,或许更适合一部分消费者。就像我朋友开的那个车,用了两年,没出啥大毛病,也挺省心。
这不禁让我想到,供应链其实像是生活中的调味料,缺一不可。很多企业靠供应链优势压低成本,这样才能有更大空间打价格战。比如吉利、长城,供应链把控都比较紧,能在性能和价格间找到平衡。反倒一些传统外企,优惠还能做得多大?大概是因为供应链体系相对复杂,操作起来没那么灵活。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品牌都在强调技术赋能?我细想,其实这个技术很大程度上,是靠模仿+创新。比如华为和问界合作的那套ADAS系统,看似很高端,但实际上,它是把华为的芯片、AI和车辆感知结合起来,拼出来的能力。问界的销量快速增长,也因为华为生态赋能,渠道也在同步扩展。你觉得华为引入汽车行业,是技术平权还是借力打力更符合实际?我自己有点偏向后者,尤其是在国内汽车市场里。
聊到蔚来,其换电体系已经成为它的特色。3分钟换电?我感觉跟国内快递一样快的。用户粘性高,NPS超75——我可以猜测,换电站布局的密度,直接决定了用户的便利性。而我记得,去年某次路过南京,看到新建的换电站排得满满当当,可想而知,这个模式在国内还挺有潜力。
小鹏汽车也是个技术派。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小鹏 G6,无图城市 NOA,弄得我挺佩服的。它用800V高压平台,充电超快,技术水平在同类车里算得上Top。我还猜测,它这么受科技控喜欢,可能和年轻用户的炫酷文化有关。这不由得让我想:智能驾驶的普及,是否会成为最核心的竞争点?还是说,用户最终还会更关心充电、续航呢?
极氪则更务实。它的定位在20万价位中大型轿车,以性价比打市场。这个价格点,基本上是瞄准刚换完车或换新车的中产家庭。它的策略是不是像我那次买手机,追求用得顺手不折腾?它通过吉利供应链,把成本控制得不错。在行业层面,我一直觉得,像极氪这样的品牌,未来能走多远,还是要看能否突破技术壁垒与品牌溢价的平衡。
这一路走来,我感受到一个词越发重要:技术普惠。其实做汽车,不能只盯着高端市场,也要把技术落到实处,让普通家庭也用得起好车。毕竟,这个市场,从来不是少数人打天下。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赢家,真得是那种能平衡技术、成本和市场的企业?还是说,谁能快速突破,谁就能占领钟爱用户心里的那块阵地?这悬念,留给我们自己。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