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工厂车间里,机械臂在76秒的节奏中精准舞动,完成一台小米汽车的组装。每分钟下线1.35台车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见证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所未有的速度。
7月,小米汽车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台,环比增长20%,同比激增200%。从2024年7月的1万台到如今的3万台,小米用12个月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惊险一跃。
现象级爆发,YU7改写游戏规则
小米YU7的横空出世,上演了一场令行业瞠目的现象级大戏。这款SUV上市仅3分钟订单突破30万台,被业内称为“特斯拉Model Y之后最疯狂的预售场景”。更令人震惊的是,其1小时28.9万辆的订单量,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今年前五个月在华总销量的2.3倍。
用户用实际行动投票,即使提车等待时间长达15个月,也阻挡不了消费者的热情。汽车博主孙少军观察到,仅7月7日-13日一周,小米汽车新增订单就超过9000份。“等车一年以上,并没有影响后面的人继续下定”。
YU7的爆发绝非偶然。搭载800V高压平台、CLTC续航800公里、零百加速3.2秒、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小米将擅长的“参数碾压”策略发挥到极致。而它的定价策略更体现小米对“朋友价”的深层理解:用主流价格,提供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
产能狂飙,制造革命进行时
面对海量订单,小米开启了一场制造体系的极限挑战。亦庄工厂内,设备连轴运转逼近极限产能,每76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一期工厂年设计产能15万辆,通过双班倒模式月产能飙升至2.4万辆左右。
产能扩张的齿轮加速转动。同样年设计产能15万辆的二期工厂,7月底全面投产进入产能爬坡。更引人注目的是,三期工厂用地规划浮出水面——今年6月,小米以6.35亿元竞得北京亦庄新城工业用地。
“如果三期工厂建成投产,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总产能将达到40万辆以上”,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小米内部为YU7设定的2025年全年排产区间是14-18.5万辆,能否冲到上限取决于二期工厂爬坡速度。
渠道革命,352家门店的毛细血管战争
交付量飙升的背后,一场渠道革命正在上演。7月小米新增18家门店,全国总数达352家,覆盖97座城市——平均每5天就有1家新店开业。从一线核心商圈到五线县级广场,小米把“手机级渠道复制力”搬到了汽车赛道。
更激进的是8月计划:在包头、清远等重点城市再开18家门店,并试点“销交服一体”的直营卫星店模式。服务网点已达181个,覆盖106城,一张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已然成形。
雷军在内部信中揭示了渠道扩张的深层逻辑:“渠道不是成本中心,而是数据入口,每个进店用户的行为轨迹,都在反哺我们的C2B柔性生产”。这一理念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生产决策依据,构建了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35万目标在望,生态协同开启新纪元
截至7月22日,小米汽车全年累计交付量已达31.17万台,提前完成年度30万台目标的104%。距离35万台年目标仅剩18万台缺口,未来5个月月均需交付3.6万台。
真正的挑战不在产能,而在口碑持续发酵。在小米汽车APP社区,YU7车主自发组织的“极客改装大赛”吸引了1.2万条UGC内容。而第三方平台投诉率数据显示,小米7月投诉量环比下降30%。
小米正将手机系统的迭代速度移植到汽车。软件负责人透露,8月将推送基于AI大模型的座舱3.0系统,支持方言识别和车家互联场景引擎。当车主用小米手机解锁车门的那一刻,“人车家全生态”的闭环悄然形成,这正是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生态优势。
结语
截至7月22日,小米汽车全年累计交付量已达31.17万台,提前撞线年度30万目标的104%。雷军将全年目标上调至35万台,内部产线工人却私下议论:“照这个速度,年底突破40万也并非不可能”。
一位冒雨提车的90后车主在交付中心外轻触手机,车门应声开启。这个自然动作让旁边传统品牌车主看得目瞪口呆——生态的力量,正藏在这些被重新定义的日常里。
互动话题:你看好小米汽车年销破百万吗?
支持观点:产能持续扩张(三期工厂布局)+生态协同优势,形成独特竞争力
反对观点:新势力竞争白热化,华为、蔚来等对手加速产品迭代
中间观点:核心在技术护城河深度,而非单纯销量数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