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自动泊入车位,却撞上柱子,维修费数万元——过去,这类事故车主只能自认倒霉。2025年10月11日,比亚迪汉长续航版上市,除续航突破1500公里、起售价压至15.98万元外,真正引爆舆论的,是其对“天神之眼”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全面兜底”承诺:因系统问题导致的事故,厂商终身承担全部损失。
这不仅是价格战的延续,更是一次责任边界的重构。比亚迪首次将高阶智驾的事故责任,从用户手中接了过来。此举是技术自信的体现,还是在模糊人机权责的底线?当机器开始“犯错”,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相应的法律与伦理框架?
比亚迪的兜底条款明确覆盖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型,不限首任车主、不限年限,终身有效。无论是撞墙、剐车还是伤人,只要事故被认定为系统异常或算法失误所致,维修与赔偿均由厂商承担。用户无需走保险流程,不影响次年保费。这一承诺,直击消费者对智驾安全的最大顾虑。
但免责条款同样清晰:私自改装、操作不当、传感器污损、酒驾等情形,责任仍归用户。事故认定以交警责任书和比亚迪技术分析为依据,用户需在24小时内报备并留存证据。这意味着,兜底并非“免死金牌”,而是一套需严格遵守的权责契约。厂商担责的前提,是用户合规使用。
这背后,是技术能力与商业策略的双重驱动。第五代DM技术、云辇-C车身控制、7合1动力域控,叠加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DiLink 100座舱,比亚迪已构建从动力到智能的全栈自研体系。技术自主,才敢承诺兜底。而激光雷达+城市NOA+全场景泊车的高阶智驾普及,正从“炫技”转向“可用”,价格下探至16万元级,意味着千万用户将进入人机共驾时代。
然而,厂商自审自判的机制仍存争议。比亚迪既是系统提供者,又是事故裁定方,缺乏独立第三方介入。现有交通法规尚未明确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归属。若未来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企业承诺能否替代法律定责?技术越进步,越需要制度跟进。
当汽车从工具变为“代理者”,责任结构必须重构。比亚迪迈出第一步,但真正的终点,是建立国家层面的智能驾驶责任认定体系。技术不应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狂奔——安全的底线,最终必须由制度而非企业善意来守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