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已至 中国汽车重塑全球格局
第二次冲击。比2001年更猛烈。更彻底。《纽约时报》专家大卫·奥托和大卫·汉森这样定义。他们看到了什么?
58%。这是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全球保有量的占比。欧洲和美国的总和也无法匹及。市场被重塑。规则被改写。
55.7%。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绝对份额。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统治力。从2023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爬升曲线骤然变陡。国外车企措手不及。
这不是偶然。是三十多年布局的结果。从1992年起步。中国完成了从追随到引领的转变。
海外扩张的速度令人惊讶。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突破47万辆。增长130%。欧洲。这个全球汽车工业的高地。成为中国车企证明自己的舞台。特斯拉在欧洲注册量连续7个月下滑。比亚迪却猛增两倍以上。
全产业链优势是中国车企的底气。电池、关键矿产供应链。中国掌控着话语权。2023年。钴、镍等5种矿石精炼占全球比例全部超过50%。
更深层的变革在智能化领域。2025年。长安和比亚迪不约而同将战略重心转向智驾。比亚迪宣布高阶智驾方案“天神之眼”将落地到所有10万级别以上车型。长安则表示此后将不再开发非数智车型。
7万元的车型标配高阶智驾。这意味着什么?智能驾驶正在成为普惠技术。而不仅仅是高端配置。
更令人震撼的是AI大模型与汽车的融合。DeepSeek的热潮延续到汽车行业。超过20个品牌宣布与DeepSeek合作。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系统因此进化。DeepSeek的蒸馏能力显著降低数据需求和训练成本。加速了智能驾驶的落地速度。
传统车企在应对。奔驰在中国采取成本削减举措。上汽通用北盛工厂即将关闭。产能利用率仅为16.2%。数字触目惊心。
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在2025年2月终止。而长安与东风的整合大幕却刚刚拉开。东西方汽车工业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冲击的本质是技术规则制定权的再分配。中国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国际工业标准数量。过去十年增长近五倍。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车联网等领域。中国开始输出标准。
美国专家担忧的不是中国崛起的速度。而是自身创新体系与产业政策的脱节。当中国用14个月完成一辆新车型从设计到量产时。美国同行需要两倍时间。
汽车产业的变革只是缩影。中国在57项高科技领域实现超越。美国传统的64项领先技术优势正在消失。
第二次冲击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不可阻挡性。如果说第一次冲击是在西方默认下出现的话。那么这一次他们找不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迎来由中国主导的电能化智能化革命。广度。深度。都超出了20年前的第一次冲击。
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产业进化。中国车企的崛起迫使全球同行加速转型。最终受益的将是全球消费者。
变革已至。无人能置身事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