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10月卖了2.6万辆,在中国市场,和去年比下降了35.8%。这数字,真不小。三年来最低的单月销量。有点慌,朋友修理厂小刘刚跟我吐槽,店里特斯拉维保的客户真少了,去年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现在连零件订货都不急了。我也没想到下降会这么猛。估算一下一年10个月,特斯拉2024年在中国一共卖了大概66.7万辆,比去年同期少了10%。这降幅,放在快增长的新能源车里,显得更扎眼。
想想,这背后原因真复杂。供应链的事有影响,2023年刚好是电池和芯片整体价格松动的一年。一味料想特斯拉是自己搞砸了,又太片面。厂家的策略调整、市场竞争加剧,那都得算。销售渠道上,传统经销商转型电动车也有一段时间了,用户心理没那么快适应。记得上周在4S店逛,销售小张无奈说:特斯拉这波降价太快,客户等着看我们啥时候也跟上,怎么卖得过去?这销售端的纠葛,单纯看官方数字是撑不住的。
刚才说特斯拉自己可能有问题,这我得收收。模型更新节奏太快,大众对新版本选择更谨慎,我也多少听了点用户抱怨。新车买回去开了两个月,软件一直在升级,感觉不太稳定。这句刚翻笔记看到的反馈很典型。研发上,特斯拉走的是软硬件一体化,任何一点小bug都能影响口碑。毕竟,从零件供应角度讲,就像做大拼图,每块不合适,整车就掉链子。用户体验不爽,那续单就难了。
再说说竞争对手。国内品牌如蔚来、小鹏这两年加码补贴,用户买车门槛变低。相同价位,特斯拉的实操体验细节不一定领先。小鹏的后市场服务体系更完善,新能源汽车的PVC地垫送得比特斯拉厚实多了 —— 这细节虽小,却能让买家记住。说不定有客户就是种草那类便宜又贴心的改装配件,最终选择本土品牌。你说这是不是软实力?我觉得挺关键。
还有件事,前几天刷新闻提到,马斯克说预计2月或3月中国监管会批准全自动驾驶系统全面推。听起来很诱人,但我一直在想,这技术一旦开放,真的能像宣传的那么完全自动吗?(我没细想过,觉着技术和监管速度差挺远的)万一出现问题,又得增加监管压力,特斯拉的底牌得慎重摊开。
其实我对销量的算数也有小担心。简单算下,2.6万辆月销量,按特斯拉国产的成本结构,粗略推算单车成本波动不到5%。一年下来,做个百亿级别的资金流变动,供应链调价空间不大。换句话说,想靠降价刺激需求,还是有限度的。用户对价格敏感度和品牌忠诚度是两回事。毕竟,保值率的事不用多说,特斯拉二手车保值一般估计打7折左右,这也是人心里的一道坎。
销售小张之前说过一句话特别扎心:买特斯拉的,多半是为了自动驾驶先于体验的未来感,等它过两年再买,可能会有更成熟的版本。这话听着复杂,但反映了不少客户的疑虑。这种等待心理无形中影响了当前销量。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我先不急的买家?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10月那个销量数字里面,有个细节挺有趣:特斯拉Model 3依旧占了超半数份额,但Model Y增长趋缓。一个朋友刚刚换了辆Model Y,跑了一千公里后告诉我,说实话,后排空间不如想象中宽敞,而且过减速带时弹跳感明显,可能我选了次新悬架调校吧。这些客户的使用反馈,挺值得车企反思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市场面临的挑战不止是竞争那么简单,还要看政策催化和科技落地。特斯拉自己喊着要降价派对,可骨子里,消耗用户耐心的事也不少。中国新能源市场到底还能给它多少空间?这个问题,留给咱们再聊聊。你身边有没有朋友说特斯拉考虑换别的牌子了?我挺想听听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