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单月销量破3.3万,把特斯拉Model Y甩在了身后!
就在昨天,小米汽车公布了10月销售数据,旗下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48654辆,其中小米YU7的批发销量更是高达33662辆。这一数字让YU7不仅成为小米的销量支柱,更在全品类SUV中登顶销量榜首。
01. 冰火两重天:高光销量与舆论漩涡
2025年对小米汽车而言,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YU7创下上市18小时锁单超24万台的行业新纪录,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小米汽车工厂以每76秒一台新车的生产效率,展现出现代化制造的硬实力。
另一方面,小米汽车却频频登上热搜。从安全事故到功能争议,一系列负面消息接踵而至。
一位车主在社交媒体上爆料,他的SU7停在店门口,在无人操作情况下竟自动启动并驶离。官方调查显示,车辆在那个时间点收到了一个由iPhone 15 Pro Max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
更让消费者担忧的是,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3月,安徽高速一辆SU7发生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10月,成都再发类似事故。
与此同时,二手车市场对小米汽车的反应更是出奇冷淡。北京花乡市场的二手车商表示小米汽车如同“烫手山芋”,流通困难导致车商不敢收车。
02. 逆袭的销量黑马,如何超越特斯拉?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小米YU7在10月的国内实际销量已超越特斯拉Model Y。
数据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同期批发总量虽为6.15万辆,但出口占比达3.54万辆,其国内市场实际销量约为2.6万辆,低于小米YU7的33662辆。
YU7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定价策略显示出小米对市场的精准把握——标准版定价25.35万元,起售价相对特斯拉Model Y的26.35万元低1万元,价格优势明显。
回顾YU7的上市表现,确实令人惊叹。6月26日晚,小米YU7正式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上市后18小时锁单量已经突破24万台,订单表现远超预期。
03. 销量光环下的阴影,用户信任遭遇考验
在辉煌的销量数据背后,小米汽车正面临着用户信任的考验。
J.D. Power发布的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口碑指数显示,小米NPS净推荐值仅为44.6分,虽跻身行业前五,但与理想汽车的46.4分仍有差距,且未达到新能源豪华品牌平均分。
一些功能争议也引发车主不满。部分车主发现,小米通过OTA更新限制了车辆马力输出。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在特定赛道达成圈速要求才能解锁“排位模式”。
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有车主直言:“高端车主更在意身份象征和情绪价值,名不符实的设计影响驾车体验。”
04. 产能与需求的赛跑,可持续性存疑
随着销量攀升,小米汽车的产能问题也浮出水面。
小米汽车一期和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都是15万,对应月产能约1.3万辆。但10月产量已达4.8万,这显示工厂已爬坡至接近200%的设计产能。
目前,小米YU7的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这意味着,现在下订的消费者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提车。
对此,行业内有不同声音。有观点认为,小米目前既没有发混动产品线,也没有廉价产品线,主力车型2年没改款,完全是在等产能。
但也有担忧指出,“一旦小米汽车的口碑回暖,消费者对这个车认可,我也会考虑进车。”二手车商王军的坦言,反映了市场正在重新评估小米汽车。
05.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碰撞
小米汽车的舆论困境,本质上反映了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逻辑的冲突。
行业专家指出,小米在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导致其对汽车行业的复杂度预估不足,在“安全”与“成本”之间,一度重视成本而忽视安全。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产品宣传承诺的配置在实车中被“阉割”,如红色卡钳变成卡钳罩等。
小米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雷军在内部活动中强调:“我们要在汽车安全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做出超越行业水平的安全。”
针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小米汽车也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为相关用户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和2万积分补偿。
06. 前方的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未来,小米汽车既有重重挑战,也面临巨大机遇。
机构预测,小米汽车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并且在2026年实现100亿以上的经调整利润。这主要得益于SU7、SU7 Ultra的热销、以及即将上市的YU7热销潜力。
但随着工信部等部门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行业正走向规范化。政策层面已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推动行业重视安全问题。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汽车意味着既可能享受到其智能化、生态化的优势,也要面对新品牌在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一位汽车行业观察家指出:“汽车行业的历史上从不缺少新品牌,但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坚守安全底线、重视用户信任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坚持到最后。”
对小米汽车而言,这场舆论风暴既是危机,也是成长的契机。
随着小米汽车逐步适应汽车产业的逻辑,并将其互联网优势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未来的发展仍值得期待。但毫无疑问,销量只是表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产品安全与用户信任的基础之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