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称号……在汽车维修业,提起上海幼狮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总经理陶巍,几乎无人不晓。
在业界,被称作新中国汽修行业“技术活化石”的陶巍,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又如何“传技扶贫”?
投身汽修行业四十余年,有关陶巍的这样几个“桥段”不时被业界提及——在计划经济年代的“技术攻坚期”,他凭借“俄文手册现学现用”“车间灯光下的故障推演”等非常规学习路径,突破技术封锁,将援建车辆的维修时效大幅压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输出期”,他主导的“劳斯莱斯轿车全系统修复”案例,不仅让当时上海少有的经典名车重获新生,更作为中国汽修技术见证被《时代周刊》报道。
此外,从日本皇室座驾的“熄火迷局”到克林顿防弹轿车的“传感器危机”,他用“望闻问切”传统技法结合现代诊断设备,多次赢得技术尊重。
从一名汽车维修工成长为“大国工匠”,陶巍如何理解“匠人”这个词?
陶巍在指导学员。资料图
陶巍说,“真正的匠人精神,在于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我们虽非汽车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却承载着让精密机械重现生命活力的使命。每个螺栓的扭矩、每道油封的密封性、每个传感器的反馈值,都是对原厂工程智慧的致敬。现代汽修匠人应当扮演‘技术翻译官’的角色,将机械语言转化为可感知的服务价值,在毫米级的精度追求中,让经典设计焕发新生。”
对于陶巍,业界有这样一段评价——以“技术伦理”为基石的工匠精神,重构了汽修职业的价值坐标。
拜访陶巍时,刚好有来自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等的6名学员在上海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培训,“他们经过两年培训后,会回到当地的学校从事教学,可以将在我们这边学到的技术,在当地传承下去。”
陶巍相信,教育讲究的是传帮带,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同样如此,“要让他们有信仰,沉下心,扎实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他们以后教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走样。”
通过“两年制全脱产现代学徒制”,来自云贵高原的“职教种子”在上海幼狮的教学基地中破土,这些学生系统学习从蒸汽时代的机械美学到智能座舱的二进制语言,在导师团队的“技术陪护”下完成从学徒到“双师型”教师的蜕变。
陶巍说,这种“技术传帮带”的链式反应,正在西南边陲催生出新一代汽修教育生态系统——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为区域技术辐射的“源点”,其培养的学员如同技术蒲公英,将带着汽车文化的基因扎根乡土。
“我要求他们在回去前独自完成一辆老车的修复,这能很好地考核他们学习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的成果,我将其称为‘老车复活计划’。”陶巍说。
陶巍透露,“老车复活计划”要求学员独立完成具有30年以上车龄的经典车型修复,从发动机舱布线到内饰部件复原,均需达到博物馆级工艺标准。这项融合机械精度与艺术审美的终极挑战,既检验技术整合能力,更培育人文匠心。在实训基地的展示区,多台修复完成的经典老车成为最佳教学样本。
其实,陶巍的工作地点并不止于车间、实验室、教学点,在云南红河州的梯田旁,在新疆喀什的胡杨林深处,他发起的“车轮上的乡村振兴计划”正改变着当地。
据了解,通过“师承工坊+移动实训车”的创新模式,陶巍团队已培养几百名乡村汽修技术骨干。当目睹那些曾被视作“废铁”的老旧汽车在学员手中重获新生,陶巍也诠释着“修车即修心,授技即筑梦”的乡村振兴理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