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大佬的薪酬单子,简直像部赛博朋克小说。一边是理想汽车的李想,年薪6.39个亿,这数字,得揉揉眼睛,确认不是幻视。另一边,吉利汽车的李书福,37.6万,够在北京租个单间吗?(调侃一句,可能还勉强)。同是掌舵人,这鸿沟,令人咋舌。
李想这笔巨款,大头是期权兑现。直白点说,公司船涨水高,他也跟着喝汤。理想汽车去年交付量破了50万,股价也一路高歌猛进,他这钱,也算名正言顺。但吊诡之处在于,这数目是不是有点过溢了?要知道,有些二线厂子,吭哧吭哧干一年,利润还没他一人的进项多。
有人振振有词,说新势力嘛,就得靠重赏之下,才能聚拢豪杰,才能让当家的铆足了劲儿。这话听着也在理,现在是“内卷”的修罗场,谁不想多捞点?小鹏汽车也依葫芦画瓢,给何小鹏安排了142亿港币的股权激励,这魄力,真是“壕”出天际。不过,这种“薄俸+厚股”的套路,真能护航公司一路长虹吗?抑或只是把短期盈亏和高管的钱包捆绑在一起?
再瞅瞅老牌车企,比亚迪的王传福,年薪765.5万,虽说也不寒碜,但跟李想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吉利的李书福更“出世”,37.6万,搞不好还不如自家公司一个中层干部挣得多。这又是唱的哪出?莫非老牌车企的掌门人都不好名逐利?
当然不是。老牌车企更推崇“集群作战”,强调的是职业经理人体系的运作。王传福的薪酬,在比亚迪高管序列里都排不上号。吉利更狠,直接让李书福“隐退幕后”,把权柄交给安聪慧、桂生悦这帮职业经理人。这套路的好处是,能规避“一锤定音”,降低决策风险。但症结在于,职业经理人真能像创始人那样,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心头肉来呵护吗?
当我们习焉不察地认为高薪才能点燃创新引擎时,是否忽略了“长线思维”的价值?老牌车企的薪酬策略,看似暮气沉沉,但背后是对“规模效应”和“成本管控”的精打细算。他们更看重的是整个班底的利益,而非某个人的“天价酬金”。
实则,新势力和老牌车企的薪酬模式,背后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进化路径。新势力更像“风投”,觊觎的是短期井喷,用高薪招兵买马,迅猛攻占市场。老牌车企更像“稳健经营”,强调的是厚积薄发,靠团队的合力,稳扎稳打。
只是,当电动化、智能化成为车市的新风向,车企对人才的诉求也改弦更张。往昔,车企渴求的是工程师、技术蓝领。当下,车企更青睐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这些新晋岗位的身价,扶摇直上,甚或超越传统高管。这昭示着什么?昭示着汽车产业正在从“硬件组装”向“科技赋能”转型。
仅李想6.39亿的年薪这桩事,就足以窥见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嬗变。这场嬗变,不仅体现在技术迭代上,也体现在管理哲学、人才结构上。高管薪酬的分化,只是这场变革的一个切片。
归根结底,无论是“天价花红”,还是“象征薄俸”,都只是权宜之计,而非终极目标。车企的愿景,都是为了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服务顾客。不过,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车企也要反躬自省,如何平衡个人财富与社会福祉,如何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馈赠。
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想的6.39亿和李书福的37.6万,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繁复性和多元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但最终能屹立潮头的,或许还是那些笃行不怠、埋头实干的匠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