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厂年销十五亿,工厂日产三百五十万,老板全球拓展业务

传说里,每逢中秋月圆,就有无数广式月饼打点着礼盒,跨越山海、穿越快递小哥的油腻指缝,奔赴亿万个茶几与小肚腩。真正让月饼走上全国C位的,除了杠杠的糖分和电商那根魔幻快递棒,还有一个80后二代海归上阵,端着算盘进厂房,踩着数据过大江南北。这不是炒菜加砒霜的魔术故事,而是一位东莞“继承者”用月饼盘出15亿小目标的传奇,这当中既有黑色幽默,也有广式晶莹。

如果你觉得做月饼年销15亿靠的是祖传手艺,那只能说明你还没见过现代制造业的真·刚需孝心。南方某地,每年中秋前夕,工厂大门外的月饼味道如同婚姻介绍所门口那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气息。月饼不只是吃的,更是送礼的、攀比的、办公桌上的桌游棋、厂妹夜宵后的又一轮负担。这东西,从娃娃到老头从出生吃到墓地,只是方式和配料不一样。好歹,一盒月饼起码能让你体会下中国人买礼物必须连同节日一起吃下去的社会共识。

据说,每个做月饼发家的老板的背后,不是大师傅的筋疲力竭,就是自动流水线的轰鸣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花哨礼盒。月饼这玩意儿,卖得越贵越好送礼,卖得越便宜越像临期食品。那些号称“广式正宗”、“香港血统”的,里面一半是奶粉,一半是爷爷奶奶眼里的乡愁——不然你怎么解释一个东莞小厂能跨黄河长江?归根结底,保质期从一周干到俩月,这叫革命,不叫创新。

在南方有个某饼厂,刚起步时是为了给左邻右舍送点亲情,顺带卖点惦记。短短三十年,人家妥妥的成了华南老字号——就这速度,当年乾隆爷都要吓得回炉重造。不服气的大有人在,但人家一轮自动化的轰炸,月饼保质期直接开挂,产能从三五一撮干到日产350万个,直接把月饼从广东冲到黑龙江。就问你服不服?没错,这就是曾经扛着米通、蛋黄饼闯天下的那位,现在一脚踏进15亿生意圈,影院都不敢这么编剧。

月饼厂年销十五亿,工厂日产三百五十万,老板全球拓展业务-有驾

要说改革开放的彩蛋,总得落在改变命运的人物身上。袁姓继承者八字一硬,出国留学背点流量算法回来,结果在澳洲学了一堆“绩效广告”,回厂直接把月饼上的营销逻辑玩出了新花样。你以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普及靠的是5G基站,其实靠的是每年中秋电商仓库里的刑事案件现场——几千万盒子排队等着发快递,顺带让南北小区门岗的保安大叔跟着分红。

老一代做月饼讲究手感、油脂和师傅的眼睛。新一代一手摸Facebook,一手点下ERP,不分昼夜跟人工智能抢饭碗。那些老经销商原本指望靠手速和地头蛇人脉赚钱,没想到突然发现,自家货盘变成了全渠道价盘统一,团购加闪购,线上线下一把抓。经销商们一开始还想哭诉点差价,转头发现厂家直接在小红书卖货,买家比自己儿子都熟练,人情世故只能留在微信群里过节。

月饼这玩意儿,曾经只是中秋节限售款。如今,老板们研究第二增长曲线、即时零售、伴手礼,把月饼的命拉长、场景拉平、渠道拉广。有些人嘴上说着情怀,其实手里捏着PPT,紧盯着同行出新品,“文创+非遗”听着像老年活动中心,实际上一盒月饼卖到海外,谁愿意喊自己是遗产啊。

你要问年销15亿是怎么翻出来的?靠的是差异化产品和健康标签。早在很多人还在啃瓦片式咸月饼的年代,这家华南厂商早已将流心、蛋黄、莲蓉、巧克力玩了个遍,还“清洁”得让配料表比我小学奖状还短。糖分减了,油分控了,但利润一点不减,连月饼都懂得讨好健康焦虑的新中产了。

月饼厂年销十五亿,工厂日产三百五十万,老板全球拓展业务-有驾

看看自动化生产基地,有的在东莞,有的在保定,有的在湖北。几十条产线,日产350万,到底是月饼呢还是部队口粮?等到月饼批次做完,剩下的库存有的搭赠,有的销毁,绝不卖给隔夜抠门党。品牌做大到这个地步,自尊心得像中秋夜的满月一样膨胀,宁愿少赚点,也绝不能让去年的月饼溜进春节。

可你以为卖月饼就像卖瓜子?大错特错,这是一门周期艺术。每年七月开烘,一路冲到中秋,货卖光了,人力解散。靠着临时工、兼职和老干部返聘,月饼厂活脱脱是节日劳动力博览会。跟着月饼节奏上下班的短工队伍,一半是看重那份工资,另一半是真喜欢吃蛋黄。

团购和零售并行,企业福利一波推一波。经销商分成年节与日销团队,中秋干完干春节,春节干完忙端午,三节两节,干到小老板们都成了节日劳模。电商打来的头一炮,让线下渠道火急火燎,抱怨货价没昔日香,厂家无情地宣布,多渠道打通、价盘收紧,大家别做梦了,这年头连卖月饼都得读懂大数据。

广告打得铺天盖地,公交车、地铁、楼宇,一年几十个市场,精准锁定目标人群。早些年,代言人拿的是唱片和CD,盒子里一块月饼加张光盘,美其名曰“会唱歌的月饼”。现代人买月饼不只为了吃,讲究包装、故事、文化属性。泡泡玛特有情绪价值,月饼何尝不是?老板们笑称:有用的东西卖不动,没用的东西你抢破脑袋。中秋送礼讲究的不是口感,是你如何在亲友面前淡定地说:“听说这是市非遗。”

月饼厂年销十五亿,工厂日产三百五十万,老板全球拓展业务-有驾

月饼行业的江湖,从来不只有广式一家独大。稻香村、杏花楼、知味观在地头场子占半壁,广州酒家、美心、元祖出高端场,榴莲月饼、喜茶、星巴克玩跨界卖弄年轻人小心思。买月饼变成一场联名秀,拼的是想象力,不是填写配料表。每逢此时,朋友圈里高价月饼盒形成的堆积,堪比南极冰川,连回收站都快笑出声。

月饼厂年销十五亿,工厂日产三百五十万,老板全球拓展业务-有驾

好的竞争当然让行业进步。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品牌竞相砸广告,连最老实的蛋黄市场都学会了抢登梯媒。大家争着蹦达,是为了让你家小学生记住过中秋,不要被“节日等于购物节”洗成流水线粉丝。人家还搞非遗、文化体验馆,把DIY、民俗收集、冷知识一起塞进梦工厂,拽小朋友强行游学,不然下一代怕是连广式月饼是不是广式都说不清。

与此同时,月饼厂绞尽脑汁向“全年常销”发起冲锋。什么礼品伴手礼、日常零售、生鲜入局,只要你愿意,随时能买到月饼——就是你过完中秋肚子还撑着,嘴上还馋着。想吃?那得说明你“情怀很充足”,不然人家都销毁回炉了。

更离谱的是,月饼厂老板已经瞄准了全球华人同胞。一个月干出2000万海外销售额,在外打拼的朋友们凭一盒广式月饼寻找归属感。看着厂家干劲十足全球办展会,我怀疑下一个要跟中国航天联名,把月饼送上太空。

中秋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是团圆,有人说是月饼,有人说是喊一嗓子“少糖健康”。实际上一切的本质还是——当你在原地转圈难以下咽,月饼厂已经在转身开拓下一波新市场。“创新”成了所有人的救命符,没创新没出路,“情怀”变成最后的堡垒,谁都想说自己在拯救中秋文化,其实只是在拯救销量吧。

行吧,这就是中国式月饼品牌的荒诞魅力:传承一代乡愁,演绎十五亿分之一的包装艺术,把中秋过成了消费支援大战,最后大家心照不宣,相视苦笑。一切新潮标签下,还是那股熟悉的甜腻和不可言说的没落。月圆人未必圆,放眼望去,月饼厂还在努力变着花样叫你买单。再过几十年,月饼会不会直播带货直接甩到火星,让外星人也体会下什么叫“节日的残酷”?月饼吆喝一声:买它,买它,中秋不买,明年你还得被老妈骂不懂事。

月饼厂年销十五亿,工厂日产三百五十万,老板全球拓展业务-有驾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