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假期出行又见新词儿——“充电叫号”俨然登场,直接把咱新能源车主的淡淡焦虑拉满了。
你说吧,国庆和中秋双节搅一锅粥,八天假期,简直堪比春节抢票大战。
人人都想着:趁着免费高速、景区打卡,把车开出去潇洒一把。
实际场面惨烈程度,莫过于高速服务区那一幕——不是堵车,而是一排排新能源汽车像彩虹糖一样聚成长龙等充电。
每台车都拖着一家人的假期,盯着充电桩上那缓慢爬升的百分比。
一边是车流如织,一边是漫漫等待。
到底发生了啥,充电桩怎么成了大型“餐厅叫号”现场?
先抛个问题——为什么假期一到,新能源车主的快乐出行总要败给那一根根充电线?
是不是买电车以后,从“油荒”变成“电荒”,本质区别其实没多少?
搁以往,假期高速堵车大家都能自我安慰:“堵就堵吧,省点油,聊聊天”。
可你看现在,堵车之外还有个更新鲜的烦心:充电桩前等到天荒地老。
新能源车主们成了服务区“钉子户”,不是等吃饭,而是搏一口电。
安徽的李先生,有点像幸运儿,也像苦主,你说他夜晚归家路途,本来只想补个电,结果一进京港澳高速,发现前面横亘着二三十辆车。
一个本子、一个号码,“38号”冷不丁成了他的座右铭。
他一算,前面每辆车怎么也得充个四十分钟,这么一琢磨,自己要等上三小时。
想想后面团圆饭,直呼“杀猪盘”。
别说李先生,这种高峰“等电惨案”,各地都是魔幻演出。
杭州、甘肃、广深一线,车主们用社交平台晒血泪:等电等到凌晨,队伍像卷地龙。
有的人找不到服务区直接下高速,瞎转二十多公里,就为多一点电。
吐槽声里,有人悲催总结:“油车没油还能将就,电车没电就等着熄火原地待命,连‘跳台’都找不到。”
这都不是啥矫情,是实打实体验。
本来买新能源图省钱、不限行。
没想到真碰上假期,只能在充电桩旁边玩“命运转盘”。
国家电网说,今年国庆期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会让充电桩爆满。
可实际情况更凶猛,热门线路的服务区,哪儿是三分之一?工作人员都干到天昏地暗,每天得接待近百辆车,有的地方就八个充电桩,忙不过来,直接“拉闸限电”,你说尴尬不尴尬?
其实细看充电难这个梗,背后是个大难题——供需失衡,规划短板。
有人一边怒喷:“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简直是个大笑话!”
话糙理不糙。
你想想,平时车流还好,可一到节假日,车流暴增。
京港澳高速某服务区,国庆期间日均五万辆车,三成新能源车,合计一万五千辆。
可充电桩永远就那几个,还不全是快充,慢充桩慢得像“乌龟赛跑”。
服务区工作人员直言,平时桩子还够用,一到假期马上就告急。
但这个桩子数量,多少年没变。
更要命的是一窝充电桩总喜欢装在服务区偏远角落,藏得跟寻宝似的,容量也小,一遇高峰直接崩盘。
更是有的设备还脆弱:接口松了、软件不友好、有些根本和你车型不匹配,排了两个小时队,到了插不上。
有个新能源汽车车主,讲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说之前排了很久号,轮到他——插口对不上,白等一个多小时。
真是“插电如赌博,输了没人赔”。
不同行业标准,车型接口还各搞各的,快充说了半天,有些老款根本享受不了。
连软件这块也难让人省心,很多服务区对充电车流没引导,去了就排,具体要等多久,靠猜。
甚至有的地方干脆没设置等待区,家人小孩只能在边上溜达。
李先生说,如果能提前知道排队情况,中途少走些弯路,假期体验绝对不一样。
可惜现在只能“赌人品”。
说到续航,大家天天被商家的“官方续航”绕晕。
理论六百八百公里,听着激动人心。
实际高速一开,速度超过一百二——续航缩水。
空调用上,实际能跑多少?三四百公路算不错。
车主王女士打趣,“官方续航是表面兄弟,市区靠谱,上高速就掉链子。”
她每次提前充满,跑了两百公里再找桩,还是怕中途没电。
堵车一发生,电哗哗地没了。
这一怕,大家都提前找服务区充电,充电需求蹭蹭疯涨。
更扎心的是,你以为长续航车型更省心?结果还不是要比谁坚持得久。
有人车续航八百,但实际索电慢,快充明明宣传半小时八成。
可等到现场,前面充得飞快,后面百分比像蜗牛。
越充越慢,最后还是四十分钟起步。
拥堵、慢充、排队,直接变成“体力与信念的较量”。
品牌之间“自扫门前雪”,充电APP只管自家品牌。
有的只对自家车开放优先,有的外来车型等个天荒地老。
要是真能统一互通,车桩信息全都联网,车主说不定能省不少时间。
说到这,有人就要提了,增程车是不是“真香”了?
这些车型既能电驱,也能油驱,假期变身应急王。
张先生今年国庆从广州到湖南,路上一次没充过电,直接用油,把电荒变成油比价。
虽然成本高点,但不用为排队操心,这波操作妥妥的。
有人说增程技术只是过渡。
但在充电紧张时期,反而成了对策,让假期不再被“电荒”支配。
实际用下来谁都知道:市区纯电毫无压力,上高速、跑长途还是要靠“油电双修”过关。
许多网友体验一番之后,开始摇摆换车想法,下次考虑增程车。
大家不是看不上纯电,而是得考虑不同场景。
买车不是拼续航,而是要拼补能便利度。
国庆的“叫号充电”,其实也算给大家上了一堂现实课。
你说解决办法有吗?肯定有。
国家电网啥部门都开始动作,运维保障提上日程,增派工作人员,短时间能推充电桩排队信息,引导大家错峰充电。
部分服务区临时上了移动充电车,备用桩也开放,希望缓和排队压力。
车企也不是吃素的,国庆期间推出一堆“充电保障”:免费优先,热门区设服务点,连充电导航功能都上线了。
大数据告诉你,排队时间哪儿短,路线怎么规划。
这些方法算是不错的应急。
但归根结底,要彻底消灭“叫号充电”的尴尬,还是得规划上见真章。
未来充电桩建设,得依实际车流调整数量。
全国统一充电信息平台也得上马,否则“有电的地方就是家”只能变成段子。
快充技术得普及、接口统一还得推动,桩子再多也怕互不兼容,设备升级也不能再拖了。
假期返程,李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苦等三小时的服务区。
他这次提前查了APP,人少队短,仅用一小时就搞定充电。
虽然还是得等,但体验提升不少。
他往返途中,对着夕阳,满电而归,感叹这个假期不算圆满,但也ok。
谁能说,这不也是现实和妥协的一种小确幸?
其实新能源车主排队充电这档子事,已成为假期新“民生痛点”。
它既是技术与基础设施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人们在消费升级和出行便利之间的博弈。
未来能不能一劳永逸,谁也不敢打包票。
但只要问题被暴露,被热议,总有机会被解决。
人有希望,电也有光。
你怎么看“假期高速充电叫号”这事?有没有你的小妙招或者奇葩经历?
说来听听,评论区等你排队掉电、不掉队。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