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东风集团“瘦身”背后:岚图汽车独立上市,传统车企的转型阵痛与突围
8月22日晚间,港股上市公司东风集团股份发布一则重磅公告:
计划通过子公司岚图汽车“介绍上市”登陆港股,同时自身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迅速引发资本市场与汽车行业的关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串陌生的资本操作术语;
但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背后藏着一个传统巨头的自我革新,也折射出新能源时代车企转型的深层逻辑。
东风集团为何选择“退出”?
东风集团股份的退市计划,并非突然之举。
公开信息显示,东风集团近年来估值持续低迷,股价长期徘徊在净资产以下。
截至公告前,其总市值约492.68亿港元,市净率(PB)仅0.25倍,这意味着公司账面资产价值远高于市场认可的市值。
这种“账面值高、市场不买账”的局面,直接导致东风集团股份失去融资功能——上市多年未进行再融资,股权融资渠道几乎冻结。
对于一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的车企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短板。
与此同时,岚图汽车作为东风集团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近年表现却颇为亮眼。
2024年交付量达8.57万辆,同比增长70%;2025年7月单月交付量突破1.2万辆,同比激增102%。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东风集团不得不重新审视旗下资产的价值分配。
私有化退市的核心逻辑其实很清晰:
剥离优质资产,集中资源发力新能源赛道。
通过将岚图汽车独立上市,既能让岚图借助港股融资功能加速发展,又能将东风集团从低估值的泥潭中抽身,重新聚焦核心业务。
“股权分派+吸收合并”:资本运作的“组合拳”
此次交易的操作模式,可以用“腾笼换鸟”来形容。
具体来说,分为两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东风集团股份将持有的岚图汽车79.67%股权,按持股比例分派给现有股东。
简单理解,就是股东们原本持有的东风集团股份,现在会变成岚图汽车的股份。
这一步完成后,岚图汽车的所有权结构将从“东风集团全资控股”变为“股东直接持股”。
第二步:东风集团的境内全资子公司(武汉)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吸并主体”,以股权+现金的方式收购东风集团股份的剩余权益。
其中,控股股东东风汽车获得股权对价,对应岚图汽车股份,其他小股东则获得现金补偿。
最终,东风集团股份实现100%私有化退市。
整个交易的定价也颇具深意:
每股对价10.85港元,其中现金6.68港元、岚图股权4.17港元。
这种“现金+股权”的组合,既保障了小股东的退出通道,又让控股股东保留对岚图汽车的长期信心。
岚图汽车的“独立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岚图汽车的独立上市,表面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本质上却是新能源品牌对市场话语权的争夺。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玩家占据主导地位,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仍在摸索盈利路径,而传统车企的转型压力更显突出。
岚图作为东风集团的“长子”,背负着双重使命:
既要证明传统车企转型的可行性,又要突破“高端化”的天花板。
从数据看,岚图的“成绩单”并不差。
2025年7月交付量同比翻倍,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甚至在某款新车上市15分钟内锁定1.16万辆订单。
但这些数字背后,仍需直面几个关键问题:
品牌认知度:岚图的高端定位,如梦想家、FREE+等车型与市场接受度之间仍有差距。
相比之下,蔚来、理想等品牌已通过服务体系和用户社群建立差异化认知,而岚图的品牌故事尚未完全讲透。
研发投入与技术壁垒: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
岚图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新车型,能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形成技术护城河?
这将是未来成败的关键。
海外市场拓展:东风集团在公告中强调,岚图上市后将加速海外布局。
但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政策壁垒、本地化运营能力,对岚图而言都是全新考验。
东风集团的“转身”:从“大而全”到“精而专”
东风集团股份的退市,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选择,更是企业战略的调整。
过去,东风集团的业务版图覆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零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但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在新能源时代逐渐显露出弊端:
资源分散、决策链条长、市场反应慢。
通过剥离岚图汽车,东风集团得以将重心聚焦于两个方向:
传统业务的优化:东风集团仍掌握大量传统燃油车产能和供应链资源。
如何在新能源转型中平衡现有业务,避免大规模资产减值,是管理层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核心技术的协同:
岚图汽车独立后,东风集团仍可通过技术共享、研发合作等方式提供支持。
例如,东风在电池、电驱系统的积累,能否转化为岚图产品的竞争力?
这种“母子协同”模式的成功案例,在丰田与雷克萨斯之间已有先例。
行业视角:车企转型的“中国样本”
岚图汽车的独立上市与东风集团的私有化退市,放在整个行业背景下观察,更具代表性。
近年来,传统车企的转型路径大致分为两类:
“另起炉灶”:如广汽埃安、上汽飞凡,通过成立独立品牌彻底割裂与 母公司的关联,追求“新势力化”。
“内部孵化”:
如吉利极氪、长安深蓝,依托母公司资源逐步建立独立运营体系。
东风集团此次选择的“股权分派+独立上市”,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既能保留母公司对岚图的控制权,又能通过资本市场放大品牌价值。
但风险同样明显:
若岚图上市后表现不及预期,可能拖累东风集团的整体战略。
此外,岚图汽车的港股上市采用“介绍方式”,即 不发行新股、不融资,仅将现有股份纳入交易流通。
这一选择虽能降低上市成本,但也意味着岚图短期内无法通过IPO募集增量资金,后续发展仍需依赖股东注资或债务融资。
转型没有标准答案
东风集团的这步棋,注定充满争议。
有人质疑其“甩卖优质资产”,也有人认为这是“壮士断腕”的明智之举。
但无论如何,这一决策至少释放出两个信号:
新能源品牌的价值需要独立体现:
在传统车企的估值体系中,新能源业务往往被低估。
岚图的独立上市,本质是让市场重新评估其真实价值。
传统车企的转型进入深水区:
从资本运作到产品创新,从供应链整合到品牌塑造,转型已不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东风集团的“瘦身”或许无关痛痒,但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次传统巨头向新势力靠拢的试水。
未来,岚图能否在港股站稳脚跟?
东风集团又能否借机完成自我革新?
时间会给出答案。
眼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也没有谁敢停下脚步。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