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北京现代退出,产能将提升

夜色刚降临重庆两江新区,工厂外的灯还亮着,偌大的车间却只剩下机器的低吟。

门口的“北京现代”标志已经变成了“深蓝汽车”,新旧交替的痕迹在夜风里多少有些尴尬。

如果你是那位守夜的保安,可能会疑惑:这座曾经号称“最先进”的工厂,命运怎么拐了个弯?

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北京现代退出,产能将提升-有驾

北京现代重庆工厂,2017年8月投产,年产能30万辆,投资77亿,风光一时,如今却成为深蓝汽车产能翻身的“救命稻草”。

这场工厂易主的戏码,热闹却不喧嚣。

深蓝汽车前十月销量冲过20万辆,同比增长57.1%,数据亮眼,产能却成了新瓶颈。

能卖不能造,和只会考试不会填志愿是一个道理——手里有好牌,打不出去,揪心。

2021年底,重庆工厂因销量下滑停工,一波三折挂牌转让,价格从36.8亿砍到16.2亿,最终由两江新区鱼复新城投资出手。

其实在工厂变身之前,已经有三拨人路过钥匙,但谁都不愿意多付一分钱,工业地产也讲究性价比。

深蓝汽车接手现代重庆工厂,只是大棋盘上的一个棋子。

汽车行业的“空心化”与“新生”,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北京现代退出,产能将提升-有驾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能源车企们像捡漏一样,陆续接管了那些辉煌过却终究败下阵来的合资工厂。

吉利收了沈阳原上汽通用北盛工厂,东风纳米和岚图把神龙和日产的武汉厂房翻新,比亚迪更是在抚州、长沙两地收编停产资产。

产业链的资源在不断流转,像棋盘上的子,一步紧接一步,最终拼成一幅新旧更替的拼图。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燃油车的退场”,这组对立让许多工厂成了尴尬的“中年危机”患者。

市场用脚投票,合资品牌战略收缩,空着的车间多得能养猪;自主新能源车却产能告急,急得像过年家里来客人没买够菜。

于是,资本、地方政府、车企老板,谁都在赌最短的转型周期,能否拼出一张新通行证。

深蓝汽车的算盘并不难猜。

眼下,S07还在为产能焦虑,二代产品开发已启动,计划2026年上市,2030年要推30款新车、卖出200万台。

甚至连东南亚的泰国工厂都布局完毕,野心不止国内。

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北京现代退出,产能将提升-有驾

回头看,重庆工厂闲置两年,设备还没锈透,土地187.2万平,五大工艺车间齐全,16.2亿买来,堪称“捡漏”。

就像收二手房——原主刚换新装修,自己只要把家具搬进去,省心又省钱。

当然,资本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

工厂不是装好就能开张,产品规划、供应链、人员调整,每一步都得踩准节拍。

今年9月南京数智工厂刚挂牌,10月重庆新厂换标,至于哪天投产、造什么车,深蓝一声不吭。

厂房里的空地,和投资者脑子里的问号一样宽。

外人看热闹,里头人要交答卷,谁都不敢拍胸脯说万无一失。

这场产能争夺战里,没有主角光环,只有各自的小算盘。

深蓝捡漏,现代止损,地方政府盘活资产,彼此皆大欢喜——表面是合作共赢,底下却有一笔笔算计。

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北京现代退出,产能将提升-有驾

说到底,资本、企业、产业链,谁都不是慈善家,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预留后路。

推演下去,闲置工厂被新能源品牌“二次利用”,正逐渐成为行业惯例。

汽车圈的“房东与租客”故事,一边是合资品牌偃旗息鼓,一边是自主品牌人头攒动。

表面是腾笼换鸟,实则是利益再分配。

比亚迪、吉利、深蓝、东风……谁能在这波“产能置换”潮里站到最后,还得看谁的脚步更快,算盘更精。

行业的复杂性还在于,这种资源重新配置并不总是如预期顺利。

回想若干年前,合资厂房被视为“工业黄金”,如今却成了“转手货”。

技术迭代、市场策略、政策导向,三者之中漏一环,都可能让精密计划瞬间失效。

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北京现代退出,产能将提升-有驾

新老板进场,旧厂房能否适配全新生产工艺?

老工人适应新体系有多难?

生产线能否实现柔性改造?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藏着陷阱。

产能扩张和组织变革,往往不是同一节奏,谁能熬过磨合期,才配得上风口。

当然,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多少得自嘲一句:产业变革的故事里,最不缺的就是“新希望”与“旧包袱”。

今天的深蓝,或许就是昨天的现代。

产业周期旋转,每个品牌都以为自己能抓住下一个风口,现实却总让人措手不及。

工厂可以易主,团队可以重组,市场却不见得永远青睐新贵。

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北京现代退出,产能将提升-有驾

造车,是一场马拉松,领先一时不算赢,摔跤一次就得从头来过。

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夜色里那排还没换完LOGO的厂房——白天是新能源的希望,晚上仍有合资的余温,轮班的工人、尚未报废的设备,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这场产能“腾挪术”里,每个人都是局中人,只是下注的筹码大小不同。

所以我的看法是:深蓝汽车收编重庆工厂,是顺势而为的理性选择。

无论对企业、产业、地方经济,都是三赢。

可终归,工厂只是工具,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优势,还得看产品力、管理水平、供应链协同等多重因素。

正如前几年合资品牌的“躺赢”情节,谁都以为日子会一直好,结果只留下一地鸡毛。

最后,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在新能源时代的转型浪潮下,“二手工厂”能否成为自主品牌的护城河,还是说依旧只是短期红利?

当下的产能扩张,终究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产能过剩的隐患?

一切都还没有定论——毕竟,产业的车轮还在滚动,故事还在继续,主角还在更迭。

你又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