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没电趴窝,这事儿,谁摊上都膈应。大冷天,钥匙一拧,咔嚓一声,然后就哑火了,感觉像被命运点了穴,动弹不得。更膈应的是,随便找个修车铺,师傅一句“这电瓶寿终正寝了,换个新的吧”,两千大洋说没就没,心疼得直抽抽。这钱,谁家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
可话又说回来,真就必须置换新品吗?网上那些“可乐化硫”、“废报纸续命”的招数,听着邪乎,到底灵不灵光?是空欢喜一场,还是真能省点嚼谷?
咱先捋捋这“电瓶更替”。修车铺为啥对让你换电瓶这事儿这么上心?油水厚呗!行内人都门儿清,一只电瓶的利头能赶上修几辆车,这钱来得忒快。所以,有些时候,明明只是小毛病,也能被硬拗成“不治之症”。这就好比闹个小伤风,大夫非让你做核磁共振,你说冤不冤?
再来说说那些“老方子”。拿可乐浸电瓶接线柱,听着就像相声段子。但细琢磨,可乐里的酸性物质,的确能溶解一部分硫化物,也就是电瓶亏电的罪魁祸首。当然,效果肯定没那么立竿见影,指望可乐把一个彻底报废的电瓶拽回来,那纯属白日做梦。这跟指望喝凉茶包治百病,差不多一个意思。
至于废报纸搭桥降阻,这玩意儿就更接近“巫术”了。报纸的主要成分是纸浆,绝缘体一枚。网上说报纸里的碳能导电,降低内阻,这...只能说,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洇湿的报纸或许能勉强改善一下接触不良,但指望它起死回生,还是歇歇吧。这就好比给一个饿殍喂几粒米,聊胜于无罢了。
那现在问题来了,电瓶亏电,这病根到底在哪儿?为啥好端端的电瓶说没电就没电了?
说白了,电瓶亏电的原因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当属“硫化”。电瓶在使用过程中,极板上会凝结硫化物,久而久之,这些结晶越积越多,堵塞极板上的毛孔,导致电瓶储电能力锐减。这就是为啥有些电瓶用个一年半载就感觉拉胯了,明明没怎么使,电量却捉襟见肘。
还有就是“自损耗”。电瓶这玩意,天生就会慢慢掉电,尤其是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掉电速度更是嗖嗖的。这就是为啥冬天车子更容易打不着火的原因。有些次品电瓶,自损耗率夸张到离谱,一个月就能亏掉五分之一的电量,这还怎么用?
当然,也少不了人为作妖。比如,野蛮搭电,导致接线柱锈蚀;寒冬腊月直接强行启动,加速极板硫化;贪图便宜买了山寨充电器,等等。这些都会加速电瓶的老化进程。
因此,电瓶没电,不能一概而论,得对症下药。如果只是略微亏电,可以试试一些“急救措施”,比如打开车头灯耗一会儿电,指望能唤醒一些电瓶里的活性物质。如果电瓶已经服役多年,廉颇老矣,那可能真的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
不过,在掏钱换电瓶之前,务必多方打听,货比三家。别轻易信了修车铺的“话术”,更别对网上的“偏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省钱固然可喜,但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归根结底,电瓶这事儿,就像这世上的诸多事情一样,充满了未知数。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多长个心眼,多学点门道,少交点冤枉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