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途观如何掌控一汽和上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案例

德国大众的平衡术:一款途观如何掌控中国两家合资车企

大众途观如何掌控一汽和上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案例-有驾

张召忠谈及中国海军发展时曾哽咽道:“我们当年是受了多少委屈才有了今天。 ”这种屈辱感同样刻在中国汽车工业的骨子里。 20世纪80年代,德国大众用一条淘汰生产线敲开中国市场大门时,中方连拧螺丝的扭矩扳手都需要德方手把手教。 四十年过去,大众却通过一款途观,让一汽和上汽在看似繁荣的合资体系中始终逃不出其掌心。

大众的“南北制衡术”始于一场精妙的双车战略布局。 2010年,上汽大众率先引入途观,并获准加长轴距打造中国特供版,瞬间引爆市场。 途观一度成为“加价5万才能提车”的爆款,为上汽带来巨额利润。 德方迅速察觉风险:若上汽独揽SUV红利,将削弱大众对合资体系的主导权。 于是,2016年新一代途观上市时,大众一边让上汽生产途观L,另一边为一汽大众量身定制了特供车型探岳。

大众途观如何掌控一汽和上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案例-有驾

探岳并非全球车型,而是大众精准计算的平衡棋子。 它基于与途观相同的MQB平台,轴距刻意设定为2731mm,介于标准版途观和加长版途观L之间。 表面上是为一汽补齐产品线,实则为防止上汽垄断15万-25万级SUV市场。 这种“同平台双车”策略让大众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覆盖:探岳主打年轻群体和城市通勤,途观L瞄准家庭用户和长途需求。

价格杠杆成为大众调节双方竞争的关键工具。 2024年,探岳以“降价7万”的力度清仓,330TSI版本跌至13.98万,比同配置途观L低3万元;而途观L则坚守15万入门门槛,通过空间优势维持溢价。 这种定价差异并非市场自然结果,而是大众刻意为之探岳通过降价冲击销量,途观L则维持品牌高度,两者互抢份额却都不越出大众设定的边界。

大众途观如何掌控一汽和上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案例-有驾

技术依赖是大众锁死合资企业的终极手段。 尽管途观L和探岳在外观、配置上有所差异,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均由德方掌控。 两款车均搭载2.0T发动机,最大扭矩同为320N·m,途观L的零百加速调校至8.7秒,探岳则为9.3秒,细微差距背后是德方对动力输出的精准分配。 甚至连智能驾驶系统也成控制工具:途观L标配主动刹车功能,而探岳需选装L2级辅助驾驶,德方通过配置权限引导消费者流向更有利可图的产品。

双车战略的底层逻辑是成本与风险转嫁。 大众通过MQB平台实现零部件通用化,如途观L和探岳的底盘悬挂、电子元件可互换生产,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利润分配权始终握在德方手中:上汽大众与一汽大众虽年销百万辆,却需向大众支付高额技术许可费。 ,大众利用两家合资企业的竞争关系,迫使双方不断引入德方指定车型,如探岳衍生出探歌、探影,途观L衍生出途岳、途铠,形成“内卷式”产品矩阵。

大众途观如何掌控一汽和上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案例-有驾

消费者在双车战术中成为被动参与者。 当用户在13万的探岳和15万的途观L之间纠结时,很少意识到这两款车实为同一套技术的“换壳产品”。 探岳以92号汽油和低油耗吸引实用主义者,途观L则凭7座空间和德系光环收割家庭用户,无论选择哪方,最终利润仍流向沃尔夫斯堡。 甚至二手车市场也被纳入控制体系:途观L因“德系原版”标签保值率达65%,探岳则因特供车身份残值率仅55%,德方通过品牌层级固化价格天花板。

大众的平衡术在新能源时代再度升级。 2023年,上汽大众推出ID.4 X,一汽大众同步上市ID.4 CROZZ,两者同样基于MEB平台,电池包供应商和软件界面被刻意差异化。 德方甚至要求两家合资企业使用不同品牌的充电网络,防止任何一方形成新能源生态垄断。 这种控制已超越产品层面,延伸至供应链和用户数据管理。

大众途观如何掌控一汽和上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案例-有驾

中方合资企业的反抗迹象始于本土化创新。 上汽大众近年来在途观L中加入更多中国本土设计元素,如一键泊车和智能语音系统;一汽大众则为探岳开发了更适合北方路况的底盘调校。 核心技术的突围依然艰难:大众对EA888发动机和DSG变速箱的知识产权封锁,使中方难以摆脱“装配工厂”角色。

德国大众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规则:市场换技术的理想背后,是落后一方必然付出的代价。 当中国汽车工业连螺丝都需要进口时,德方已通过平台化战略布下天罗地网。 途观和探岳的竞争表象下,是大众用同一套技术同时赚取双份利润的真相。 这种控制并非依靠恶意,而是技术领先者对规则的自然书写正如一位大众工程师所言:“我们只是给了中国市场他们最想要的选择,只不过所有选项都恰好姓‘大众’。 ”

大众途观如何掌控一汽和上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实案例-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