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11.99万买辆SUV,这话放两年前听,怕是得被朋友笑成“你是不是喝多了?”
但马自达EZ-60偏不讲理,就这么来了,而且还真不是那种便宜没好货的套路货。
开完一圈回来,脑子里就剩那个晚上亮起的标识之翼灯带——别小瞧这条线,它闪耀出来的光泽,比某宝上卖水晶摆件都高级几条街,不像市面上那些只会点个灯、敷衍了事的设计。
这份诚意,让我忍不住想跟大家唠唠。
提车那天,心情挺复杂,一半忐忑,一半期待。
毕竟新能源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大多数车型看起来像在泥塘里挣扎,一踩油门就担心陷进去。
另一方面,对马自达的人马合一哲学还是有那么点信仰,看它还能不能撑过新势力们狂飙猛进的大潮。
当钥匙转动的一瞬间,那块26.45英寸大无缝屏幕霸气登场,我差点以为自己误入苹果发布会现场——分辨率堪比MacBook Pro,用的是4nm芯片,说能抗极端温度,还能保证15年不卡顿。
我对智能座舱卡顿早已麻木,这流畅感简直让我怀疑这是专为科技发烧友量身打造。
UI设计师更是玩出了花样,东方极简风配水墨动态效果,在信息爆炸时代做到既清爽又有质感,这不仅仅是美学,更是一种对用户体验深刻理解和尊重。
有趣的是,我们谈论的是SUV,不只是内饰漂亮,还得看看驾驶感受如何。
我选了纯电600Max版本,那后置单电机190kW输出可不是闹着玩的,加速轻盈顺滑,中段推背感刚刚好,没有燃油2.0T轿跑那股压抑的小心思,也没有一般纯电SUV“一脚窜”的暴躁冲击,高速超车时,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它一点面子。
而增程版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压缩比高达16:1,只负责发电声音轻微到接近静音状态,对于续航焦虑症来说,无异于吃了一颗定心丸——1100公里综合续航,你敢信?
外观方面,EZ-60走的是稳中带劲儿路线,没有跟风搞浮夸,但细节处够狠:前脸贯穿式“标识之翼”灯带厚度足足三倍于普通车型,夜晚辨识度直接拉满;21英寸深凹花瓣轮毂(选装)看着沉稳,却充满运动范,据说灵感源自保时捷GT3标准。
这些设计不仅为了颜值,更兼顾空气动力学优化,高速行驶时提供705牛·米后轴下压力,有效降低风阻系数,让CLTC续航增加41公里。
数字听着漂亮?
实际操控确实让人觉得稳当踏实。
有人问:“11.99万起,是不是砍配置?”
呵呵,要我说恰恰相反。
从价值5000元高阶权益免费送,到Pro版本23扬声器杜比全景声,再加7999元终身零燃料费(不限人数、不限里程)、免费取送保养……这样的诚意,现在市场上少见。
在这个新能源内卷得像麻花一样绕来绕去的时候,这么坦荡交卷,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
老实讲,如今十五万元左右新能源SUV不少靠参数拼杀或者炫酷配置忽悠消费者,可开起来往往让人失望透顶。
而EZ-60倒是把“用着顺手”和“驾驶乐趣”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揉到了同一个锅里。
一句老话形容特别贴切:“成年人的世界没圣诞老人,全靠自己拼。”
EZ-60就在这种现实夹缝中,为我们铺出了一条宽松舒适且靠谱的新路子。
坐进车厢不会有拥挤或冰冷感觉。
“飞翼环抱”的仪表台和门板连成一体,还有隐藏式空调口,美学与功能并存。
软质材料覆盖触摸柔软,还有OEKO-TEX一级环保PU座椅材质,有娃宠家庭绝对安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新车味道浓烈到快晕过去?
这里基本没啥怪味,上来就是舒服自在。
空间表现也令人惊喜,我180cm个头调整好位置后头顶还有拳头距离;膝盖旁边留足活动余地;后排腿部超过120毫米空间,不光跷二郎腿妥妥滴,中间通道还是纯平,即使三个人长途旅行也不用担心夹脚翻白眼。
此外独立空调控制和USB接口体现厂家良苦用心。
不过,说真的,如果上下班代步,用它已经绰绰有余,因为安全辅助系统丰富至30多项,包括高速领航、泊车辅助等主流功能,并且逻辑温和理性,不会突然抢方向盘吓你一跳,新手或者注重家庭安全的人群非常适合。
当然,总有人挑刺,比如嫌21英寸轮胎颠簸影响舒适,还有些硬核粉希望底盘反馈更硬朗。
但从我的试驾来看,这款连续可变阻尼悬架响应迅速,两种模式随需切换,经欧洲八国严苛路测验证稳定可靠。
在山路弯道尤为突出,人马合一理念贯彻到底,每一次方向盘细微动作都有精准回应,很难相信不到12万块钱能拿下这样的品质享受。
如果稍作心理分析,当今消费升级明显,中产追求的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更多精神满足与生活态度表达,所以EZ-60才能搅动整个15万元新能源阵营热闹非凡。
纠结买哪款新能源SUV,又怕售后坑爹、续航虚标、电池寿命短的话,请认真考虑“小紫电”。
它可能不是十全十美,但胜在真实可靠,是国产合资品牌逐渐脱离泥潭,实现技术突破与审美升华的一次精彩尝试。
当然,每辆车都有自己的DNA,有人喜欢张扬狂野,有人青睐低调沉稳。
如果非要给EZ-60标签,那就是科技含量丰富又富艺术气息,同时耐操省心得很,是年轻、高大、有活力又懂生活品味群体首选之一。
聊完这些,我忍不住吐槽一句,现在不少网友批评新能源汽车,就像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忽视自家西瓜一样神奇。
有意思吧?
比如最近体育圈某明星支持新能源汽车引争议,其实背后的文化冲突远比产品本身复杂太多。
当社会快速变化,人们对于传统认知和未来趋势总充满矛盾情绪,而汽车行业正站在撕裂前沿,被赋予更多期待同时承受巨大压力。
所以,看待任何事情,都该跳出表象,多思考其背后的社会价值碰撞,否则永远停留肤浅层面,无助理解真正问题所在。
题外话,如果以后哪个篮球明星真敢把“小紫电”开上赛场替补席,我倒愿赌上一杯奶茶,看他是不是也能get到那个驾驶乐趣里的秘密武器——毕竟球员比赛中的战术布局和车辆操控里的精密协调,都需要高度默契与精准反应。
不知道你怎么看?
留言一起侃侃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