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长假,人类迷惑行为大赏都会准时上演,主角永远是那批试图用凌晨三点的闹钟,去挑战物理学和墨菲定律的大聪明。
他们坚信自己是天选之子,能找到那条唯一不堵的路。
结果就是,他们自己成了路。
但今年,鄙视链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堵在路上的燃油车主,看着旁边服务区里排队充电的电动爹,竟然品出了一丝优越感。
没错,当燃-油-车还在抱怨“堵车两小时,前行五百米”的时候,新能源车主们正在经历一场更为深刻的修行:充电一小时,排队三小时起。
以前我们说堵车堵成了鸳鸯锅,现在服务区里直接开席了,全是“泡面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拥堵了,这是对“智能出行”和“未来趋势”的一次大型现场行为艺术,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魔幻。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结果发现这船压根没装够燃料,船长还在广播里祝你旅途愉快。
魔幻的核心,在于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变成了一个薛定谔的桩。
平时你路过,它就在那里,空无一人,寂寞如雪,仿佛是某个行为艺术家留下的装置,用来讽刺工业时代的遗物。
你甚至会怀疑维护它的师傅是不是已经转行去做了直播。
可一到节假日,它就摇身一变,成了三里屯的网红酒吧,门口排队拿号的人能从工体排到国贸。你前面排着49个大哥,每个人都用一种“看破红尘”的眼神看着你,仿佛在说:兄弟,熬吧。
一位从广州回湖北的大姐,晚上7点半到服务区,愣是等到快半夜12点才给车续上命,4个多小时,足够她看完两部电影,或者听完郭德纲所有的单口相声了。
这充电吗?不,这是渡劫。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多修点充电桩,会触发什么宇宙法则的限制吗?
答案简单粗暴到让人想笑:因为平时真的没人用啊。
这就是这门生意的第一个死结,一个典型的“潮汐式刚需”。
它就像你家楼下那家只在过年卖鞭炮的店,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但充电桩不行,它每天都在折旧,电网每天都要维护,工作人员的工资得照发。
在资本的眼里,一个资产的利用率如果长期低于某个阈值,那它就不是资产,是负债。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在一年中超过340天的时间里,就是个铁疙瘩负债。为了应对那不到20天的极端高峰,去投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你让国家电网和那些运营商怎么想?
他们是央企,是公司,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你可能会说,这不对啊,现在新能源车渗透率这么高,未来趋势一片大好,提前布局不是应该的吗?
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也是更底层的逻辑:利益博弈的错位。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局里的四个玩家:车企、用户、基建方、监管。
车企,是这个故事里最骚的。
他们负责把梦造出来,然后卖给你。他们会告诉你,我们的车百公里加速三秒,智能座舱堪比影院,自动驾驶解放双手,一公里电费不到一毛钱。香不香?太香了。
他们把车内的一切都给你“喂到嘴里”,从座椅按摩到车载KTV,唯独对一件事含糊其词:在长途高速上,你怎么稳定地“喂饱”这台电老虎。
这就好比一个房产中介,把一套郊区大别墅吹得天花乱坠,就是不告诉你,这地方每天只有一班公交车。
车企完成了销售,拿到了利润,实现了增长,剩下的补能问题,这个最脏最累的活儿,就变成了一个经典的“负外部性”,被巧妙地甩给了社会。
你只管生,我不管养。
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然后是用户,也就是那群在服务区吃泡面的大聪明。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进步,也最拧巴的一群人。他们拥抱科技,践行环保,精打细算,试图用电费的节省来对冲油价的上涨。
在城市里,他们的选择无比正确。家充桩一插,一晚上满血复活,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变量:时间成本。
当你在高速服务区,因为排队充电而耽误了4个小时,这4个小时的价值是多少?你错过的团圆饭,孩子焦躁的哭闹,以及那种被困住的无力感,这些能用省下来的那点油钱来衡量吗?
很多人买电车,是为了做“时间的朋友”,结果在高速上,成了“时间的孙子”。
这种感觉,就像你为了省几块钱外卖配送费,自己冒着大雨走了两公里去取餐,结果路上手机掉水里了。
你省了钱,但你好像又亏了全世界。
接着是基建方,比如国家电网和各类充电桩运营商。
他们是这个局里最憋屈的角色,像是地主家的傻儿子,费力不讨好。
建少了,节假日被骂上热搜,说他们不作为,阻碍新能源发展。
建多了,平时空转,电网负荷、设备折旧、人员成本,全都是真金白银的亏损。财报一出来,股东们拿着放大镜问你:钱呢?钱都打水漂了吗?
这是一盘典型的商业模式走不通的棋。
所以你看,现在很多服务区搞排队叫号,这是一种非常原始但有效的管理方式。本质上,它是在用一种无奈的姿态告诉你:资源就这么多,大家凭运气和耐心吧。
这不是商业逻辑,这是配给制逻辑。
最后是监管。
监管的KPI很明确:推动新能源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以要给补贴,要上绿牌,要从政策层面一路开绿灯。
大方向绝对正确,但魔鬼藏在细节里。
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只管在对岸擂鼓助威,却没想过先把桥拓宽一点。
政策的推动力,与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而这个缺口,在节假日这种压力测试下,被撕裂得无比巨大,所有的压力最终都传导到了最末端的消费者身上。
短句三连来了。
车企在狂欢。用户在买单。基建在硬扛。
这合理吗?这当然不合理,但它又是各方在现有规则下博弈出的最优解,或者说,最不坏的解。
那怎么办?
有人说,下高速充电不就行了?
这位朋友,你显然没体会过那种续航焦虑。下高速意味着未知,你要花时间找到充电站,充电站可能也在排队,甚至可能是坏的。一来一回,一个多小时又没了,赌的成分太大了。
人类在高速上,追求的是确定性。
有人说,换电模式才是未来。
理论上是的,蔚来的换电站体验确实好。但问题是,标准不统一。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各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让它们放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搞一个统一标准,难度不亚于让三大运营商合并成一家。
这背后都是专利、生态和话语权的争夺。商战,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在标准统一之前,大规模换电就是个梦。
所以,你看。
高速充电排队的本质,根本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问题。
它是一个结构性的商业困局。
车企把成本外部化,用户为便利和信息差买单,基建方在公益和商业之间反复横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做错,但凑在一起,就酿成了一场魔幻的悲剧。
那些在服务区排队的人,他们不是“堵”在了路上,他们是“困”在了一个商业模式的BUG里。
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假期,为整个行业的“快种快收”和“瞎积薄发”付出了代价。
而真正的聪明人,可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那个最“笨”的办法。
堵在路上,至少还能吹吹空调听听歌。
而不是拿着个号码牌,在人群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