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车还不到一年,原本就觉得这车挺划算的。毕竟,看中它的角色就是性价比嘛。这车价格一路走低,配置还在提升。去年11月提车的时候,我还记得特清楚,恰好是个折扣季,落地不到12万,反正在那个价位中,功能和空间很对我胃口。最开始是因为工作需要,想找个包容性强点的家用车,货箱大一点,平常带娃出行,偶尔还能拉点东西。
但是,这一年的经历让我开始有点小懵。这车一路开开停停,遇到的事不少。去年带着家人去川西的折多山,海拔一度飙到4400,那个陡坡、那个盘山路,不挡路不行啊。夏天开到北海银滩,身边朋友都调侃我海边的老司机。中途还因为需要搭载4人,出了点小状况,结果油耗比预期高一点,当然也没太在意。家里的两个娃也会吵着要坐后排,让我一边哄着一边琢磨是不是该换车。
讲到续航这事儿,165公里的满电续航够了。相较去年我用的那款车,体感上差不多,充满电用到第二天早上也能跑个三百多公里。充电功率14KW,算中规中矩,但我知道三到四线城市充电站还不够多,尤其要出远门的时候,取舍还是挺烦人的。去年中秋带娃一家去广西,七天里,露营、吃饭、睡在自然中,感觉那才是真正的脱离繁嚣。
说起露营,别的不说,就是这种体验,才叫生活的真味道。我还记得去年翻了下相册,挂在车顶的帐篷、旁边篝火堆、露天的星空…那些安静、纯粹的时刻,哪怕只是短暂的,也挺珍贵。别说这些照片了,重点是新款的露营调性,竟然让我心动。看着车载露营装备,心里就想着:要不要干脆把旧车换掉?毕竟新一代款出来,那个配置,那个体验,似乎更对胃口。
然后两个朋友在我耳边唱反调。一个说:大哥,今年提的这款车,才一年,亏个五万没毛病,干嘛这么冲动?另一个则说:换车烦啊,要折腾,要卖掉,要新买,还得琢磨新政策和优惠。其实我心里其实也打个问号:只不过没太明说罢了。毕竟,去年买的这款车价格还算能接受,基本算捡漏。我刚才翻了下自己记的账,上次成交价就是11.08万(含补贴),亏了点,但还好。
这新标签一出,让我心里开始打鼓。你知道吗,厂商节奏太快了。去年刚提,没想到短短一年里,又来了个新款,不仅加量不加价,还带出一些新亮点。我还记得有两个车友去年卖掉了二代,卖价还不到8万,心里就觉得真香。为什么厂商不早点推出新车?是不是因为库存积压太厉害?还是怕新品推出来,旧款贬得更快?这些都让我琢磨。
更别说,新能源车的价格像坐上火车一样,谁都追不上。那天无意中看了个行业报告,估算2023年的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0%,但实际上剩下的市场份额在逐渐被新车瓜分。估算目前市场里,二手车的折价大概在五到八千每个月,特别是那些上市不到两年的车。要我说,提早折旧可能是个行业的共同规律。
我其实蛮喜欢这辆车的,开起来顺手,空间够用,配置合理。只是,刚才跟朋友议论,这个感觉到底算不算亏得值?换新会不会亏掉五万?要不要这个冲动坚持下去?我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只是觉得,一切都在变,似乎对我这个普通用户来说,只有不断调整心态。
我还在担心:几年的新技术,比如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绝对会把我这辆车打得晃晃悠悠。那个时候,我可能要考虑更换一辆车,也许真的会亏点本金,那时我能接受吗?或者,到时候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泡影,兜里有多点钱,反正比起这几年的体验成本来说,亏点也无所谓了。
但我也在想:今天的市场变化快,车企的节奏比我想象的还要快,压榨高端化、智能化,其实也折射出它们对未来的追逐。而我作为用户,还在几秒钟之内犹豫:到底坚持采购的反而是性价比,还是体验感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确实挺难回答的。
讲真,我还没完全搞清楚一个点:是不是所有的新能源车(尤其这些新势力品牌)都在以速战速决为目标?还是说,像我这样的普通用户,根本不了解行业背后的博弈?公司背后那些供应链的变动,到底跟我买车的决策有关多大?我猜测,不多,但一定有点。毕竟,供应链就像串串香里的串,少了一环,味道都变。
追求性价比这个初心还在吗?能享受点新鲜感带来的乐趣,不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嘛?只是,怎么衡量亏得值和冲动之间的界线,还真不好说。最怕就是到头来,‘发现忍不住’之后,牺牲的那些钱,都变成了一顿说不清的精神粮食。
这问题,不用我说,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不如再等等,看后续的升级版到底是加料还是真的走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