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朋友的手机都被一个撞车视频给刷屏了。
画面里,一辆崭新的理想汽车,正面撞上了一辆块头大得多的东风乘龙卡车。
按咱们普通人的想法,这不就是鸡蛋碰石头吗?
可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理想那辆车看着还挺结实,反倒是大卡车的整个驾驶室,像被人点了一下头似的,“哐当”一下就向前翻了下去。
这个场面实在太有冲击力了,一时间,网上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人觉得不可思议,说这简直违反了物理常识;有的人拍手叫好,觉得国产新能源车的安全水平真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更多的人是满腹狐疑,觉得这事儿有点蹊奇,甚至怀疑是不是提前安排好的“剧本”。
眼看着这事儿越闹越大,争议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涉事的两家主角——理想汽车和负责做测试的中国汽研,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挑在深夜,几乎是同一时间发布了长篇的官方声明,希望能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伙儿说清楚,把这场舆论风波给平息下去。
但是,这两份洋洋洒洒的解释,真的能解开大家心里的疙瘩吗?
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看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到底是怎么说的。
简单概括一下,他们的核心意思可以分成两部分。
首先是理想汽车,他们的态度挺诚恳,上来先是解释自己做这个对撞测试的初衷。
他们说,搞这么一出,纯粹是为了验证自家新车理想L8的被动安全性能,想让买车的用户们看到,理想在汽车安全上下了多大的功夫,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他们特别强调,这个测试并不是要针对谁,更不是想说别的牌子的车不行,所以测试结果不应该被解读成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的评判。
对于视频里那辆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理想的说法是,它在测试里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移动式壁障物”,通俗点说,就是个会移动的靶子,一个道具。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符合重量标准的物体来完成碰撞,完全没有要去评价这辆卡车质量好坏的意思。
对于这次测试无意中把东风柳汽这个卡车界的老牌子给卷了进来,还引发了这么大的争议,理想方面表示这确实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无心之举”,并且还顺带夸了东风柳汽一番,说它是卡车行业的标杆,品质和安全一直都值得信赖。
接着是中国汽研的声明。
作为这次测试的执行方,还是个有“国字头”背景的权威科研机构,他们的说法就更加官方和严谨。
他们首先明确了这次测试的性质:这不是一次标准的车对车碰撞试验,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检验理想L8这一款车的安全性,所以不涉及对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测试的方案,是企业根据中国道路上常见的交通事故场景来制定的。
至于为什么用了一辆二手卡车,中国汽研的解释是,他们只需要一个满足特定重量标准的“移动式壁障车”,于是就从市场上随机买了一辆二手卡车来当这个“道具”。
他们还公布了测试时候的一些数据,比如理想L8的车速是每小时60公里左右,卡车的对向速度是每小时40公里左右。
碰撞之后的结果,他们描述为理想L8的乘员舱没有明显变形,而那辆作为道具的卡车,驾驶室的结构也“未发生明显变形”。
最后,中国汽研也表明了立场,说自己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做事一向是科学严谨、公正客观的,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
听完这两家的解释,表面上看,逻辑似乎是通顺的,态度也挺好。
但很多网友并不买账,因为大家最关心、最疑惑的几个关键问题,这两份声明似乎都有意无意地绕开了。
这就好比我们去看病,医生说了一大堆,但就是不提最关键的病因是啥,这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疑点,就是那个最违反大家常识的画面——卡车车头为什么会掉下来?
视频里那个驾驶室前翻的动作,实在是太不寻常了。
我们都知道,为了方便维修发动机,大部分卡车的驾驶室本身就是可以向前翻转的,它平时是靠几个锁扣机构给牢牢固定住的。
那么在这次碰撞里,究竟是巨大的冲击力把这些锁扣给撞断了或者震开了,还是说,这辆“随机购买”的二手卡车,它的锁扣本来就有毛病,甚至压根就没锁好?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这次测试的含金量,到底是真材实料的碰撞,还是一次利用了“特殊条件”的表演。
然而,对于这个最核心的机械结构问题,理想和中国汽研的声明里,一个字都没提。
这种“选择性沉默”,在很多网友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回答,反而加重了大家的疑虑。
第二个疑点,就是为什么非要用一辆“二手”卡车来做测试?
中国汽研说这是为了模拟真实场景,这个理由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从科学测试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个槽点。
任何严谨的科学实验,最讲究的就是“控制变量”,意思就是要把所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固定下来,只看你想研究的那个变量。
用一辆全新的卡车,它的车身强度、零部件状况都是有标准数据的,测试结果才可靠,才能重复验证。
可一辆二手车呢?
它的车况就像一个盲盒,谁知道它跑了多少万公里?
以前有没有出过大事故?
车主有没有私自改装过?
关键的零部件有没有老化?
这些全都是未知数。
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盲盒”去做一个本该非常严谨的安全测试,这本身就让测试结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了。
这就好比一场拳击比赛,你找来一个不知道是健康还是带伤的对手,就算打赢了,这个胜利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呢?
还有一个让大家很在意的事。
在舆论刚发酵的时候,理想汽车的一位高管曾经在网上放出豪言,说要是不信,可以搞一场直播,当着全国网友的面再撞一次。
这话当时说得是相当有底气,也让很多人觉得理想或许是真的有实力。
可现在,官方声明都发了,对于“直播复测”这个事儿,却是绝口不提了。
这就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了。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消除疑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眼见为实”。
如果理想真的能找一辆全新的、大家公认没问题的乘龙卡车,把所有准备过程都公开透明,然后再真刀真枪地撞一次。
要是结果还和视频里一样,那所有的质疑自然会烟消云散,理想汽车甚至可能因此一战封神。
可如果一直避而不谈,那之前放出的豪言,就难免会让人觉得有点心虚了。
说到底,这场风波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就是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车企们在营销宣传和技术展示之间的尺度该如何把握。
理想汽车想通过一次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测试来证明自己的安全性,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安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他们选择的“配角”或者说“道具”,恰恰是另一个在商用车领域里有着极高声誉和庞大用户群体的国产品牌。
在商业竞争中,你可以说自己有多好,但通过让别人“显得不好”来衬托自己,尤其是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这就很容易触碰到行业的底线,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
东风柳汽的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换成任何一个爱惜自己羽毛的品牌,被这样当成“软柿子”来捏,都会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对于我们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无论是像理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还是像东风这样有着深厚底蕴的老牌国企,都是“中国制造”这张大名片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都希望看到国产品牌之间能够有良性的技术竞争,大家在安全、性能上你追我赶,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但这种竞争,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科学严谨的基础之上。
靠着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甚至是利用某些“特殊设定”来营造出的惊人效果,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眼球和流量,但从长远来看,它消耗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以及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来之不易的信任。
如今,官方的解释已经给了,但公众的疑问还在,大家都在等着看,这件事最终会如何收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