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2025年上半年利润腰斩,电动化踩刹车燃油车重回主角
说起来今年的保时捷,有点像我邻居老李头去年换新冰箱那会儿——满心以为能省电又实用,结果账单一来傻眼了。2025年刚过半,这家号称“高端豪华代表”的德国品牌交出的财报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营业利润直接缩水三分之二,只剩下10亿出头欧元。听群里做汽配生意的老冯念叨,“以前卖一台911赚得比现在两台Taycan还多。”细算下来,净利润也掉到7亿多,比去年同期少了将近七成。
说到底,为啥这牌子越贵反而越难赚钱?先翻账本瞅瞅——集团总收入181.6亿欧元,同比少了快7%。汽车业务部分更惨些,只收进161亿,还不如去年。最扎心的是交付量,一下掉了8.8%,只剩14万多辆;其中纯电车型占比倒是蹭蹭往上窜,从去年的11%涨到23%。但单车营收才小涨了一丢丢,每辆大概12万欧元左右,不够填补纯电低毛利带来的窟窿。
有意思的是,今年Macan销量竟然逆势增长15%,尤其是全新BEV版卖得飞起。不过Cayenne就有点吃力,被前期赶工和产品切换拖后腿,下滑两成多;911和718也都因为各种原因跌了一截。有个修理厂师傅私底下吐槽,说718最近进厂率明显低,主要是新法规卡着供应链脖子,“想买手动挡都要等好几个月。”
再聊聊那些导致业绩跳水的“锅”。美国加税直接给北美市场塞进去4亿欧元成本压力,那边销量虽创新高,但毛利被啃得差不多。中国这块儿则更复杂,高端消费信心弱,加上进口豪华新能源挤压空间,经销商缩编、裁员消息早在微信群传开。今年特殊支出光退出Cellforce电池项目就赔进去5个小目标(欧元),研发费用化率飙升到54%,不少投入直接变现亏损。
讲真,我身边玩保时捷的人,大多数还是冲着那股机械味去的。“开惯了911,再坐Taycan,总觉得隔着层玻璃。”这是表哥每次聚会必提的话题。他前阵子试驾Panamera,说混动车型油门响应慢半拍,但胜在安静省事,就是选装包太坑钱,一套BOSE音响外加自适应巡航,又花出去两万来块(人民币)。
不过品牌内部其实已经悄悄转向:原本打算全面押注BEV,现在干脆走动力系统并行路线,把内燃机、插混、纯电三条腿一起迈开走。这一点跟朋友阿强养的小众跑车一样——不能只盯一个方向死磕,要灵活变通才活得久。今年全世界卖得最好的还是Macan,可欧洲之外对BEV接受度远没想象中乐观,所以Cayenne和Panamera继续靠燃油撑场面,中国市场甚至还专门搞定制娱乐系统吸引客户。
还有件趣事,新款718原计划明年上市,全系纯电。但据说合作方Northvolt产线延误,两年内见不到影儿。这种推迟在业内其实挺常见,上回我同学订的新款混动SUV也是足足晚到了半年。他们销售嘴里总一句话:“再等等吧,新技术落地都这样。”
至于那个传闻已久的大型超高端SUV项目K1,本来说十年末推纯电,现在风声改口要不要加回内燃机版本还没定论。一位销售顺嘴提过:“老板们喜欢声音大的,不一定真买无声马达。”
自主造高性能锂芯片那茬,也彻底按下暂停键。据技师圈八卦,是规模效益拉不开,加钱烧不起这个坑,所以转向外部采购合适型号备用。而唯一推进中的混合动力V4Smart项目,其实就是为了让下一代911提前热身。有意思的是,有群友曾拆过上一代MEB平台零件,说复用性极强,“一堆螺丝帽还能装别家车型”,可见降本思路贯彻到底。
软件与个性化服务倒成为另一个挣钱法宝,比如限量版Sonderwunsch,还有Paint-to-Sample这种选色服务,都能把品牌溢价榨出来。我听一个收藏玩家讲,他花24万欧入手Spirit 70纪念版,就是冲着独特编号和专属铭牌,“以后留给娃当传家宝”。
内部成本控制也越来越狠,今年第二轮裁员箭在弦上。不少员工提前退休或者调岗,经销商网络优化,据说未来两年动作会更多。我记得维修站老王感慨:“以前修保时捷忙不过来,现在一天接俩单闲到发霉。”
这一波调整,让人想起2010年前后的情形,那时候也是经济波折不断。但不同的是,如今全球消费信心摇摆、电动车红利悬而未决,高端豪华这碗饭吃起来真不是谁都稳妥。在朋友圈偶尔刷到二手Taycan价格腰斩,有老司机调侃“等几年还能捡漏”,但谁知道后面啥情况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数据及观点参考芝能汽车相关分析与行业人士口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