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宣布复兴计划:关闭工厂+加快新产品投放、并重申不会破产!

日产最近公布了2024财年的成绩单,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倒吸凉气:45亿美元净亏损,营业利润暴跌87.7%,相当于每天烧掉1230万美元。

这不仅是日产近20年来最惨淡的财报,更让外界对这家百年车企的命运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日产宣布复兴计划:关闭工厂+加快新产品投放、并重申不会破产!-有驾

但有趣的是,日产高层却摆出一副"稳如泰山"的架势,财务负责人杰里米·帕潘甚至在记者会上拍着胸脯保证:"我们兜里揣着230亿美元现金,还有142亿信贷保底,破产?这词儿压根不在我们的字典里!"

这场"要死不活"的罗生门,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焦虑。当新能源车市场风起云涌,特斯拉市值吊打传统巨头,中国车企狂飙突进时,日产的财报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传统汽车工业的深层病灶。但细看数据会发现蹊跷:全球销量只微跌2.8%,中国市场虽然掉了12.2%,但北美市场逆势增长3.3%,全年营收干脆没怎么缩水。这就很魔幻——明明账上躺着足够买下半个蔚来的现金,怎么就亏出了天际?

日产宣布复兴计划:关闭工厂+加快新产品投放、并重申不会破产!-有驾

要解开这个谜团,得看日产自己扒开的"出血点"。他们列出的四大病因里,"成本暴涨"四个字格外刺眼。举个例子,北美市场卖一辆车,光关税就要多掏3000美元,这还没算原材料疯涨、物流费翻倍。更致命的是产品结构失衡,天籁、轩逸这些走量车型赚的钱,全被楼兰、途达这类叫好不叫座的"油老虎"给吞了。就像一个餐馆老板,大排档的生意养不起法式主厨的工资,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面对这场生死局,日产祭出的"RE: Nissan"复兴计划堪称狠招。第一板斧就砍向了三十年不变的生产体系——未来三年关停七家工厂,全球工厂数量从17家砍到10家,相当于腰斩。更惊人的是要裁掉1万名员工,把总员工数削掉两成。这种"断臂求生"的勇气,让人想起2008年通用破产时的壮士断腕。不过关厂容易,安置员工难,日本工会可不是吃素的,这波操作会不会引发内部地震,还得看后续操作。

日产宣布复兴计划:关闭工厂+加快新产品投放、并重申不会破产!-有驾

第二刀砍向了研发体系。日产计划把新车开发周期从36个月压到30个月,相当于把新车上市速度提高20%。更绝的是要把工程设计费砍掉20%,产品复杂度降低70%。这让人想起智能手机行业的"至简主义"——苹果用A系列芯片+iOS系统打天下,而不是堆砌硬件参数。但汽车行业毕竟不是消费电子,三电系统、安全标准这些硬指标,真能靠砍配置过关?特别是新能源转型期,这种收缩战略会不会让日产在新赛道掉队?

第三招是抱紧联盟大腿。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这回要玩真的了,供应链整合、零部件通用化、联合采购,听起来像是要复制大众集团的模块化战略。但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合资企业的协同效应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当年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婚姻",最后落得各奔东西的下场。日产这次能否打破"联盟魔咒",关键要看话语权分配——毕竟日产贡献了联盟60%的利润,凭什么要当二等公民?

日产宣布复兴计划:关闭工厂+加快新产品投放、并重申不会破产!-有驾

细看日产的"过冬策略",处处透着日本企业的保守基因。230亿美元现金储备说白了是"现金为王"的防御姿态,142亿信贷额度则是随时准备"割肉求生"的保险绳。这种策略在太平年月能稳坐钓鱼台,但在行业剧变期无异于慢性自杀。就像柯达守着胶卷利润错过数码转型,诺基亚攥着功能机现金眼睁睁看着苹果颠覆市场。日产现在押宝的混动车型,会不会重蹈混合动力时代丰田普锐斯的覆辙?当别人都在all in纯电时,这条中间路线恐怕很难杀出重围。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产对中国市场的态度。虽然这里贡献了全球近30%的销量,但2024年跌幅却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一边是自主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狂飙,另一边是合资车企普遍遭遇信任危机。日产引以为傲的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在电动化浪潮下已成屠龙之技。当五菱宏光MINI EV都能月销5万,轩逸的终端优惠打到骨折都卖不动,这种反差正在动摇日产品牌根基。

日产宣布复兴计划:关闭工厂+加快新产品投放、并重申不会破产!-有驾

日产的困局,本质上是整个传统汽车工业转型的缩影。大众豪掷千亿转型电动化,福特拆分燃油车部门,通用押注奥特能平台,相比之下日产的"节流"策略显得保守有余进取不足。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正是日本制造"不死鸟"精神的延续——上世纪90年代日企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正是靠铁腕改革熬过寒冬。只是这次面对的是百年未有的产业革命,留给日产试错的空间恐怕比2008年更小。

站在旁观者角度,日产的"刮骨疗毒"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一是北美市场能持续多久的韧性,二是混动技术能否在过渡期创造足够现金流,三是联盟内部能否真正形成合力。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措施本质上还是在旧地图上找新大陆。当特斯拉用4680电池和一体压铸颠覆制造逻辑,比亚迪靠垂直整合掌控全产业链,日产还在跟成本表较劲,这场战役的胜负似乎早已注定。

不过汽车行业向来充满戏剧性反转。五年前谁会想到力帆这样的车企能起死回生?日产手握的现金储备和专利储备,说不定正在憋某个大招。就像当年索尼被三星按在地上摩擦时,突然掏出了PS5改写游戏规则。也许日产的绝地反击,就藏在那些尚未公布的战略细节里。但在这之前,每个关心汽车产业的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当传统巨擘开始断臂求生,新能源时代的终极赢家究竟需要怎样的生存智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