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福建福州。
林敏(化名)站在一辆闪闪发亮的小米SU7 Ultra面前,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这是全网首批交付的SU7 Ultra之一,也是他等了整整两个月、花了50多万才终于提回的“梦想之车”。
他拍下了一段视频,上传微博,并配文:“我终于开上了小米Ultra!这不只是车,是信仰。”
雷军亲自转发。
那一刻,林敏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米粉。
但他没想到,短短几天后,他会亲手拆掉那块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并愤怒地宣布:
“我要退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宣传画饼,现实打脸
这块碳纤维机盖,是小米在宣传中反复强调的“性能配置”。官方说它能提升空气动力学表现、增强刹车散热、增加下压力、减轻整车重量,甚至还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原型车的真实风道图。
雷军本人也在直播中亲口承诺:“我们不能只做个外观,所以我们内部的东西也都要改。”
听起来,这不是装饰,而是赛车级别的技术配置。
结果呢?
林敏和其他几位车主一咬牙,直接上手拆!
他们发现:
风道根本没导流作用;
刹车系统没有冷却效果;
下压力测试毫无变化;
结构看起来更像是“空壳设计”。
有人愤怒地说:“这不是性能配件,这是装饰件!我花了4.2万,买了个贴纸?”
这不是用户太较真,是小米画的饼太大,最后连渣都没剩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从“顶流车主”到“维权先锋”
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
短短三天内,超过300名准车主自发组织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有车主晒出订单截图,表示自己“宁愿不要车,也不能接受被欺骗”;还有人直接联系律师团队介入。
评论区炸了锅:
“这不是选装,是智商税。”
“雷总,你是不是忘了怎么造车?”“我不再是米粉了。”
曾经最忠实的支持者,如今成了最愤怒的批评者。
更讽刺的是,很多车主当初之所以愿意多花4.2万、多等两个月,是因为他们相信小米的品牌、相信雷军的承诺。
而现在,他们感觉自己像极了“被割的韭菜”。
【四】小米回应,却火上浇油
面对汹涌的舆论,小米汽车终于坐不住了。
5月7日晚,官方发布声明,就碳纤维前舱盖争议致歉,并提出两个解决方案:
未交付用户可免费更换为铝制材质;
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以表诚意。
但这点补偿,在车主眼里简直是“打脸式施舍”。
有人直接留言:
“4.2万换2000元?你是在施舍吗?”
“这不是道歉,是羞辱。”
网友神评刷屏:
“小米这次真的飘了。”
“科技公司玩起‘画饼营销’来,比谁都溜。”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一次品牌信任的崩塌。
【五】马力也被阉割?这不是“升级”,是“锁死”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没!
就在碳纤维风波尚未平息之际,又一起“致命打击”接踵而至。
4月30日,小米汽车推送OTA 1.7.0版本更新,其中一项功能让车主彻底炸锅:
原本宣传拥有1548匹马力的SU7 Ultra,被“限制”到了900匹,必须在全国8条指定赛道上完成圈速成绩(如浙赛1分46秒)才能解锁全部动力。
车主怒斥:“我买车的时候可没说要考驾照才能开车!”
这不是智能升级,这是对用户的“权限锁死”。
这不是技术进步,这是对消费者的“权力剥夺”。
小米很快回应称将暂停该功能推送,并承诺4-8周内修复,还会给已经升级的车主送积分和洗车服务。
但用户早已不信这一套:
“你们不是在解决问题,是在敷衍了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雷军沉默,然后营业
5月6日,雷军突然消失了。
微博没了更新,会议取消了,出差也暂停了,连一向活跃的小米官方账号都安静了下来。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也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直到24小时后,他高调回归,转发视频、亲自发微博,恢复“营业”。
网友调侃:
“雷总也开始走贾跃亭路线了吗?”
这句话虽然刻薄,但却真实反映了公众的情绪:失望、愤怒、怀疑。
【七】信仰崩塌之后,谁还敢买单?
这场风波,不只是一个配件的问题。
它动摇的是整个小米汽车品牌的信任根基。
消费者愿意为梦想买单,但他们不傻。他们要的是技术、是诚意、是对用户的尊重。
而现在,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买的到底是一辆车,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幻觉?”
林敏最终选择了退车。
他说:“我不是不爱小米,我是不想再爱错一次。”
【尾声】
小米造车,本是一次“颠覆”的尝试。
雷军想证明,手机公司也能做出好车。
但现在看来,他可能低估了用户的眼睛有多亮,也高估了自己的公关能力。
“梦想之车”可以迟到,但绝不能变质。
否则,等待它的,只会是更多的退车、脱粉、质疑与嘲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