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三季度亏损6.24亿,交付量暴跌40%

一辆售价56万元的“子弹头”MPV,在上市首月遭遇万人退订,被全网群嘲为“棺材车”;九个月后,它却悄然成为50万元以上纯电MPV销量冠军。这不是虚构的商业寓言,而是理想汽车正在经历的真实剧变。

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营收同比下滑36.2%,净亏损6.24亿元,交付量暴跌近四成。与此同时,行业对手正高歌猛进:小鹏交付量同比增长149%,蔚来创下交付与毛利率双新高,零跑、小米纷纷突破十万辆大关。在新能源车市整体上扬的背景下,理想的逆势下滑,已非偶然波动,而是一场结构性危机的显现。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MEGA的召回,直接吞噬11亿元利润。但真正的病灶远早于此。当理想试图将“增程奶爸车”的成功公式复制到纯电市场时,它低估了两种技术路线背后的用户心智差异。增程用户要的是“无焦虑的大空间”,纯电用户要的却是“技术先进性”与“补能效率”。MEGA的“高铁头”设计、高定价策略和对家庭场景的极致演绎,本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产品定义,而非自下而上的需求响应。

市场给出了清晰判决:消费者愿意为实用价值买单,但绝不为CEO的梦想溢价。尽管i6、i8新车型订单突破10万,但其与L系列增程车型价格重叠、定位趋同,导致内部资源争夺。更严峻的是,理想在增程与纯电之间摇摆不定,既想守住基本盘,又想抢占新高地,结果两线作战,认知混乱。

真正的转型,不是推出几款新车,而是重构组织对市场的感知方式。蔚来靠多品牌协同打开局面,小鹏借MONA系列下沉破局,比亚迪以成本优势碾压全市场——它们都在用行动定义未来。而理想仍困在“我定义高端”的执念中,尚未完成从“产品经理思维”向“用户认知匹配”的跃迁。

技术可以追赶,产能可以扩张,唯独用户信任一旦受损,重建需经年累月。理想手握近千亿现金,足以支撑长期研发,但金钱买不来市场共识。当行业进入“快鱼吃慢鱼”的淘汰赛,比拼的不再是单一爆款,而是组织对变化的敏感度与纠错速度。

未来属于那些能听见市场真实声音的企业。理想若想重回增长轨道,必须放下“定义者”的姿态,重新学会倾听。因为真正的理想主义,不是坚持自我,而是在现实碰撞中不断校准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