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三年才敢讲实话,强动能回收其实最费电,多数车主都开错了

朋友盯着我那台蔚来ET5的中控屏看了半天,眼睛瞪得像铜铃,满脸写着见鬼了。

表显电耗百公里15度不到。

他那台同样的ET5,常年在18、19度徘徊,这人开车向来大开大合,我也懒得吐槽。

直到他那天突然把筷子往桌上一拍,特认真地问我是不是给车刷了什么隐藏代码。

001

我们当时正在一家全是油烟味的烧烤摊上。

周围吵得很,但他那个不可思议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

大多数电车车主其实都被洗脑了。

我问他平时动能回收开什么档位,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标准或者强,理由是松开电门就能刹车,多省事,关键是心里感觉这电还能充回去,血赚。

这简直就是车企给所有人灌下的最甜的一剂迷魂汤。

谁规定电车的尽头就是单踏板。

这种心理暗示太强大了,好像只要不用刹车板,那就是在薅羊毛。

开了三年才敢讲实话,强动能回收其实最费电,多数车主都开错了-有驾

我告诉他,我的设置从来都是低回收甚至是标准模式,而且在路况允许的时候,我几乎就是一台不需要刹车的幽灵车。

他听得一愣一愣的。

那个眼神我太熟悉了,就像是在看一个为了省两块钱去捡塑料瓶的怪人。

其实根本不是钱的事。

这里面藏着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没想明白的物理陷阱。

你把能量想成水。

电池把水泵出去驱动轮子,这里面有一层损耗,轮子跑起来有了动能。

如果你一脚松开电门,强动能回收介入,那一瞬间感觉像是有人在后面拽了你一把。

动能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被拽回了电池一部分,但你想过没有,这一来一回的过路费有多贵。

从电池到电机,再到机械能,再反向切回去变回化学能。

这一路上的折损是物理定律决定的,谁也逃不掉。

开了三年才敢讲实话,强动能回收其实最费电,多数车主都开错了-有驾

所谓的回收效率,顶天了也就六七成。

也就是说,刚才花了10块钱买的速度,你强行要回来,最多能拿回6块钱,剩下4块钱变成了刹车片的热量或者电路的废热,飘散在风里。

最极致的浪费往往披着节约的外衣。

002

那真正的顶级理解是什么。

是惯性。

初中物理课上老师讲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居然在几十年后被一帮老司机重新捡了起来。

这才是能量界的黑市交易。

你把车加速到80公里,这个时候车身里储存的巨大动能,那是你真金白银买了电费换来的。

开了三年才敢讲实话,强动能回收其实最费电,多数车主都开错了-有驾

如果你这个时候能让它自由滑行,依靠几乎为零的滚动阻力和那点微不足道的风阻去消耗它,这每一米滑行的距离,都是纯赚的。

只要脚下的力度控制得够细腻,让功率条在0和-1kw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游走,这台两吨重的铁疙瘩就能像在冰面上一样,悄无声息地滑出好几百米。

我给这朋友算这笔账的时候,能看到他脑子里的CPU在疯狂运转。

很多厂家拼命宣传强动能回收,甚至把单踏板模式吹捧成一种驾驶革命。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带着遮羞布的营销。

早期电车续航都不行,哪怕能从牙缝里抠出5公里的续航,由于基数太小,看着也是巨大的提升。

加上为了拿到更好看的EPA或者WLTP测试数据,因为测试工况里充斥着频繁的加减速,强回收当然占便宜。

久而久之,这被包装成了高科技。

特斯拉当年把强回收设为不可调节,培养出了一代右脚必须时刻紧绷的驾驶员。

这种驯化极其可怕。

你没发现坐这种车特别容易晕吗。

就是因为驾驶员为了对抗那种强烈的拖拽感,脚必须一直得带着点劲儿,很难长时间维持绝对稳定的输出。

车身在微观层面永远在经历加速、减速、再加速的拉锯战。

人的前庭器官对这种非预期的低频震动最敏感,不晕才怪。

003

前几天深夜,我开在高架上。

前面几百米外是一连串的路灯,车流稀疏。

那种感觉来了。

我看准了远处的红灯,在大约三四百米外就松开了电门。

如果开了强回收,这时候车头会猛地往下一沉,速降极快,你不得不重新补一脚电门,或者还要尴尬地踩着加速踏板滑行。

但我现在的设定,让车带着一种巨大的动量继续冲刺。

看着时速表从80慢慢、慢慢地掉到75,再到70。

那一刻,你甚至能感觉到车轮碾过沥青路面缝隙的轻微震动。

这种时候的能量消耗几乎为零。

我就像一个掌控时间的魔法师,看着旁边的车一会儿急加速超过去,一会儿又在红灯前亮起大红刹车灯,浪费掉所有的能量。

等我溜到路口,速度恰好降到20,灯绿了。

只需轻点一脚电门,车身毫无顿挫地接管动力,优雅地扬长而去。

旁边那辆刚刚急停的兄弟,还在跟静摩擦力较劲呢。

那朋友听到这儿,突然插了一句,说这么开车累不累。

眼睛盯着功率条,脚底下还要练绣花针的功夫。

这就是把开车当成一种苦役还是乐趣的分水岭了。

现在的车越来越电子味,方向盘没有路感,底盘隔绝了一切。

除了那个快得让人想吐的零百加速,你和机器之间几乎是零交流。

但在滑行这件事上,你找回了对这台两吨重机器的掌控权。

这不仅是省电,这是对物理规律的顺应,是老司机和车辆之间的一种默契。

甚至有时候为了不让回收系统介入,我还得把电门含着。

那种微妙的临界点,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得保持一颗水珠不破裂一样。

找到了那个点,车子会给你一种非常顺滑的反馈,仿佛它也很享受这种毫无羁绊的奔跑。

004

反观现在马路上的乱象,其实和这种单踏板逻辑不无关系。

以前开油车,谁不是预判大师。

前面有情况,第一反应是丢油门备刹车。

现在呢,很多养成单踏板习惯的人,丢了电门车就开始剧烈减速,导致他们养成了一种脚长时间不愿意离开加速踏板的坏习惯。

真的遇到突发情况,那是几毫秒的生死时速。

大脑下令减速,右脚习惯性地只是抬起,而不是移到刹车上。

等发现制动力不够的时候,那一瞬间的慌乱,往往会导致要把踏板踩死。

如果是还没来得及移脚,很可能一脚跺在了加速上。

这两年莫名其妙的失控事故,多少都有这种肌肉记忆错乱的影子。

我们失去了对刹车踏板的敬畏。

在烧烤摊的那天晚上,朋友最后问我,难道就为了这每百公里几度电,值得吗。

电费才几个钱。

他还是没懂。

这不是那几块钱电费的问题。

这是一种掌控感。

当你明白动能回收并不是万能药,当你明白哪怕是最先进的电控系统,在最原始的惯性定律面前也得低头时,你开车的心态完全变了。

那些看着剩余续航焦虑得不敢开空调的人,往往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怎么利用每一寸路面。

他们在该冲的时候不敢冲,在该放的时候放不开。

真正的节能大师,开得比谁都快,但又比谁都顺。

因为他懂得利用地形,懂得利用前车的真空带,更懂得在什么时候让地球引力来推自己一把。

005

我开回家的路上,特意把动能回收调到了关闭。

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大部分车现在也不允许完全关闭。

但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松开踏板,车子几乎没有任何减速的趋势,在城市快速路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像是摆脱了地心引力,自由得让人上瘾。

很多人觉得科技进步了,人就应该变得更懒更傻瓜。

其实真正的科技是给人更多选择的权利。

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是正确的。

车企告诉你的最好,往往是为了掩盖某些不足,或者是为了迎合某些指标。

真正懂车的人,会去试探机器的边界,去找那个让自己最舒服的平衡点。

如果你下次在路上,看到一辆车红灯前几百米就在缓缓减速,别急着按喇叭催他。

车里坐着的可能不是一个新手,而是一个正在享受和物理定律共舞的老滑翔员。

至于省下的那点电,那只不过是这种驾驶艺术带来的附赠品罢了,不足挂齿。

重要的是,那一刻,车不是工具,它是你身体延伸出去的一部分,听话、顺从且自由。

信息来源:

蔚来App社区用户能耗分享贴(关于ET5综合电耗数据对比)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对能耗影响的研究》

汽车之家技术讲堂关于永磁同步电机与感应电机反拖阻力的技术解析

美国EPA循环测试标准细则(关于减速工况的比重分析)

Tesla Motors Club论坛关于Hold模式与Roll模式的用户讨论与肌肉记忆分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