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造车江湖又来点新玩法。
最近,车圈的风云有点不一样。广汽、红旗这些老牌厂商不再是一副“远离华为,灵魂要稳”的样子,反而纷纷加码合作,还排队抢着上新模式。到底华为又出了啥新招?答案是:HI Plus。
过去几年,华为和车企之间的纠葛可以写一部系列剧。零件供应、HI模式、智选车……消费者只觉得越来越多的新车挂上了“华为智驾”、“华为鸿蒙座舱”,车企却一直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变成一颗螺丝钉,被华为捏得紧紧的。毕竟,没有谁愿意当“灵魂收割机”手下的工具人。
但这次不同了。9月1号,华为全新合作模式HI Plus曝光。这个模式跟过去那种“你造车我装模块”的方式不一样,真正让华为工程师从画图纸那一刻起就扎根车企,和汽车厂每天肩并肩一起定义底盘、电子架构、软硬一体。广汽那边还直接把这个模式叫作“物理组装变化学反应”,意思就是,不再只是拿别人的模块拼拼凑凑,而是数据、架构、运营全部打通,相当于一锅大杂烩煮出了新味道。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担心:“是不是又要抢灵魂了?”没那么夸张。HI Plus模式强调:车企还是自己掌控销售和渠道,该去哪卖、怎么卖都归车企说了算,华为只负责搞好生态接入和用户运营。广汽内部人士的话很干脆:“除了不进华为门店,其他都和智选差不多。”灵魂这玩意,终于不用天天挂在嘴上了。
动作快的不止广汽。广汽专门成立了华望公司,喊出要“新型深度赋能”,把合作玩得更复杂。红旗则更绝,瞄准了2026年自家的旗舰“红旗9系”,主打华为的全套技术。圈里有人拿这事调侃:“以前排队是怕华为抢后台,现在是抢不上队就慌了。”车企原来的戒备,变成了争分夺秒的合作热情。
到底为什么这么急?答案是销量。看数据,华为鸿蒙智行单周能拿下3.5万台订单,平均每天卖出5000台新车。就连定价上百万的高端尊界S800,一周卖掉700台,把一众豪华品牌看愣了。更要命的,岚图梦想家装上华为全家桶,三个月卖了5万辆。这数字,不比同行差。
数据显示,消费者不是只认传统品牌,更喜欢新鲜玩法。华为成了新风口,车企不傻,谁抢先一步谁就掌握主动权。没人再抱怨灵魂被抢,因为华为带来的技术速成包太实用,大家都等着分蛋糕。
从数据到架构,车企与华为深度融合,已经不再是“我供你买”的生意,而是一起熬粥、倒佐料、分着吃。有人说HI Plus就是升级版的“智选车”,但车企的决定权变大了,生态互动也更彻底。华为能持续搞技术研发,车企能继续掌握核心渠道,大家各取所需,不用你死我活。
这种模式之下,谁还能静观其变?广汽已动,红旗跟进,后面还会有更多厂商跟风。车企的逻辑变了:只要能带来销量和用户,技术灵魂这说法已经没那么高深,能卖车才是硬道理。
HI Plus模式其实就是帮车企补技术短板,尤其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互联生态这种传统车企玩不灵的领域。以前要花时间组建团队、搞研发、测新方案,现在华为一站式打包,车企只管跟着上。研发团队节省了一半,上市速度翻番,想抢市场节点完全不是梦。
聊到选车,车主关心的是体验。华为这波“全家桶”,把车机做得像手机一样简单顺畅,不仅有语音控制,还集成了大量国产生态。停车找服务、导航、娱乐,动动嘴皮子全能办到。过去有些车机慢得像蜗牛,现在只要看到“鸿蒙智行”标志,都觉得安心。华为的技术直接拉起车企的下限,用户满意度噌噌往上涨。
说得明白点,过去车企造车像自己动手做饭,偶尔要下馆子、买成品。现在有了华为厨师带队,后厨、菜单、食材全套升级,要出新菜一气呵成。老厂商收益明显,新势力也能快速腾飞,市场份额肉眼可见地往好处发展。
这桩合作也不是没有门槛和风险。车企虽然能控销售渠道,但技术架构高度集成以后,未来谁主导还是个问题。万一某款车口碑不好,是怪技术,还是怪产品?万一华为技术下一步升级受限,车企怎么迅速反应?那都是后头才需要考虑的麻烦。现在看,大家首先在乎的是抢时间窗口,先把销量跑出来再说。
实际上,HI Plus的试验车猛士M817已经上市,数据表现不俗。后续广汽和红旗的重磅旗舰也蓄势待发。技术、数据、渠道、用户运营融合到一起,一张网越织越密,大厂逐渐看懂了玩法,谁还怕灵魂被收割?抢得好就能分蛋糕,动作慢别人把桌子端走。
行业里已经达成一种默契:只靠传统堆料难出新高度,新势力要想熬过风口,更要借力打力。华为的出现,等于直接给车企装了“军师”和“铁布衫”,谁用谁赚,没人还在幻想独步天下。
从市场行情来看,消费者面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高需求,原来不少老汽车厂选“闭门造车”,结果技术拉胯,被新势力甩在身后。现在华为这一波组团赋能,让那些原本“油盐不进”的老厂也变得愿意交流。是否能擦出火花,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赛跑中的必选项。
整个故事,说到底,还是一场技术迁徙。车企需要新玩法,华为需要更广的落地场景,于是双方各自退一步:你掌控品牌和渠道,我负责技术和用户,两家合力做新车,最后打出的成绩单给市场评价。这模式不见得适合每一个厂商,但对当下想要“抄近路”的车企来说,还是那句话——谁快谁赢。
真要说,这种“双主导模式”就像棋盘上的双炮齐鸣。有人担心是不是会出现各自为政、后续卡脖子之类的老故事。其实,车企掌控销售权,品牌还能自我生长,华为专攻底层架构,二者各安天命。所有人的目标很一致——抢时间,抢用户,抢市场。背后是技术逻辑、人心逻辑、行业逻辑都在变。
放到广汽、红旗这样的头部企业,他们是最先吃到螃蟹的,其它车企还在犹豫时,头部品牌已经把新模式玩出花样。尤其广汽成立华望公司,直接团队进驻打样,对行业试水起了风向标作用。红旗拿到了华为全栈技术,下一步市场表现很可能会超预期。
市场热度有据可查。华为持续冲高智选车销量,已经让不少人改变了以前的想法。行业之前的“灵魂焦虑”完全消解,市场上关于谁掌控主动权的话题被销量碾压。数据就是硬道理,品牌脸面都得往后排。
消费者层面反应也很直接。越来越多用户体验了华为车机、智能驾驶,口碑滚雪球。无论之前是油车党还是电车党,只要上了新模式,体验就变了。车企争分夺秒,用户坐享其成。在这场变革里,没有谁是旁观者。
再说新模式,HI Plus其实不是车坛大变革那么复杂,而是一次“效率革命”,让老品牌也能短时间升级跑到前线。技术换道,品牌跟进,有华为兜底,大家心里都踏实。行业从此告别单打独斗,合作模式全面升级。
这种势头表明,只要华为新玩法再往前压一步,车圈一波新玩家就能冲上去。老车企不再瑟缩,新势力不用担心跑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谁掌握新技术,谁就有可能把蛋糕分得更多。技术与品牌联手,已经成了车企默认选项。
放眼当下,有些传统车企犹豫不决,想要抢市场又怕丢灵魂。其实一旦进了新模式门槛,发现全是实打实的利益,每一步都是踩着点奔跑。未来未必只有HI Plus一种,但现在它抢得了风头,谁能不跟风?
说到这里,华为的造车新模式就是:和车企手把手从头干起,车企掌控销售和渠道,华为负责技术和生态,两家合作好比过日子,搭伙做饭各显本事。那些灵魂不灵魂的担心早就丢到一边了,只剩下销量和市场在不断升级。
车圈的风,中途变向。从“灵魂保卫战”,到今天的“技术速成包”,华为带领车企杀出一条新路,各家动作快才是真本事。
点到为止,谁怂谁先出局。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