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自媒体是做什么的?拍视频?写文章?做直播?告诉你,现在有一帮“不务正业”的媒体人,他们埋头干了件大事——把车给造出来了!而且不是PPT造车,是真真切切开上了工信部目录、亮相了上海车展,甚至已经开始交付。这台名为SC01(量产版命名为羿驰01)的纯电小跑车,以其特立独行的姿态和技术亮点,在2025年的车圈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这可不是什么玩票性质的产物。SC01背后站着一个在车迷圈响当当的名字——工匠派。这个专注汽车文化和改装长达十年的自媒体团队,骨子里流淌着纯粹的汽车血液。他们受够了市场上千篇一律、疯狂堆料却忽视驾驶本源的电动车,决心打造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Dream Car”。于是,在2021年获得小米集团等资本的青睐后,一场由媒体人主导的造车实验悄然启动。
技术硬核:赛用基因,民用落地
SC01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它将大量源于赛道的尖端技术,史无前例地下放到了一台20万级别的民用车上,堪称“可以合法上路的赛车”。
1.管阵式车架(空间管阵车架): 这是SC01的“骨骼”,也是它与众不同的根基。不同于普通家用车常见的承载式车身,管阵车架由大量高强度钢管焊接而成,结构类似于赛车或顶级超跑(如某些早期法拉利、路特斯)。其核心优势在于:
极高的抗扭刚性: 官方资料显示其抗扭强度可达传统车架的3-5倍。这意味着在激烈驾驶过弯时,车身变形极小,转向指令能够更精准、直接地传递到车轮。
极致轻量化: 钢管的合理布局实现了材料利用率的优化,是达成整车仅1.3吨超低重量的关键(作为对比,常见性能电车如小米SU7 Ultra约1.9吨,Model S Plaid超2吨)。
改装潜力大: 结构清晰,为后续改装升级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基础。不过,这份“硬核”也有代价:管阵车架几乎没有吸能区,依赖高强度结构保护乘员舱,对制造工艺要求极高(涉及手工弯管、焊接,工时较长,单台成本约2-3万元,是普通车架的5-10倍),注定了它只能是“小批量精品”。
2.水平布置推杆减震: 这是另一个源自F1等顶级赛车的技术亮点。将避震弹簧与阻尼器水平布置,通过推杆连接悬挂摇臂。这种设计能:
显著降低簧下质量: 提升悬挂响应速度,让轮胎更紧密地贴合路面。
优化重心分布: 将沉重的避震器组件移向车身中部下方。
提升操控精度: 提供更清晰的路感和更极致的弯道支撑。在民用领域,通常只出现在兰博基尼等顶级超跑上。SC01将其引入20万级市场,实属颠覆。
3.纯粹的性能机器: 动力上,SC01采用了前后双电机布局,综合功率高达320kW(约435马力),峰值扭矩超过600N·m。在仅有1.3吨的车重加持下,官方公布的0-100km/h加速时间达到了惊人的2.9秒(早期信息为3.9秒),最高时速200km/h。虽然纸面马力可能不及一些“马力怪兽”,但极致的功重比(马力推重比)让它拥有了极其强悍的加速能力。匹配的是中创新航提供的60kWh三元锂电池,CLTC续航520公里,支持快充(30%-80%约25分钟),足够日常通勤或周末赛道日往返。
产品哲学:极致减法,回归驾驶
如果说技术是SC01的骨架,那么其产品哲学则是赋予它独特灵魂的核心。在当下新势力们疯狂内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堆砌屏幕数量和智能驾驶等级的浪潮中,SC01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减法”:
去智能化: 车内没有炫酷的中控大屏,没有复杂的语音交互系统,更没有激光雷达和高阶辅助驾驶。信息显示交给了传统的全液晶仪表盘(或据描述为三联机械仪表),操作依赖简洁的物理按键和旋钮(空调、功能键等)。蓝牙和基础收音机可能是唯一的娱乐配置。工匠派认为,“驾驶本身才是核心”,一切冗余配置都是为了减重和聚焦驾驶体验。
轻量化至上: 除了管阵车架,减重理念贯穿始终:小型电池包、碳纤维覆盖件(部分)、简约的内饰材料(甚至被调侃内饰“战损级”)、镁合金轮毂(首发用户福利)等,一切为了那1.3吨的目标。连车标据说都是贴上去的!
驾驶者导向: 方向盘设计注重握感,保留了为漂移乐趣准备的机械手刹(液压手刹),支持一键切换的“赛道模式”。悬架是顶级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可调阻尼推杆减震。整车设计(低矮车身1170mm高,4106mm长)和空气动力学(如制动冷却风道集成于灯组、尾部扩散器)都服务于操控。坐进去,你会感觉这就是一个纯粹的“驾驶座舱”。
定位与意义:小众狂欢,文化启航
SC01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用户是谁——那些追求纯粹驾驶乐趣、热爱机械沟通感、甚至热衷赛道日和改装文化的硬核车迷。它不是为家庭出行设计的,空间狭小(双门双座),舒适性一般(薄座椅),实用性有限。22.98万元的售价(低于早期30万预期),年产仅300辆左右的规划,无不彰显其“限量精品玩具”的属性。
它的诞生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1.填补市场空白: 成功切入30万以下纯电性能小跑车的蓝海市场,为渴望驾驶乐趣但预算有限的年轻用户提供了全新选择。
2.验证新路径: 证明在成熟的供应链和资本加持下,拥有深厚垂直领域专业知识的团队(如自媒体、改装工作室)也有可能实现造车梦,丰富了产业生态。
3.推动汽车文化: SC01的出现恰逢中国汽车改装政策逐步开放的节点。它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改装平台胚子,其量产象征着中国汽车文化(或许可称为“CDM”- Chinese Domestic Market)正迎来发展的契机,有望像日本JDM一样形成独特影响力。它提醒行业和消费者,汽车除了是代步工具、移动的家,也可以是充满乐趣的“大玩具”。
4.理念的回归: 在智能化狂飙突进的时代,SC01如同一股清流,它大声宣告:驾驶的本质乐趣——人与机械的直接对话、对车辆的精准掌控、弯道中的信心与激情——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促使人们思考: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屏幕和复杂功能吗?
市场展望与小米的“另一种可能”
作为小米的早期被投项目,SC01常被拿来与小米SU7 Ultra对比。两者虽然都有“性能”标签,但路径截然不同。SU7 Ultra代表了科技巨头整合资源、追求全能(高性能+智能科技+舒适豪华)的路线;而SC01则展示了在资本支持下,专注于单一核心价值(极致驾驶)、敢于做减法的“极致发烧友”路线。它更像是SU7 Ultra在另一个维度的精神延伸——剥离商业化桎梏后,更为纯粹的“驾驶机器”。
当然,SC01的路还很远。其独特的结构和定位决定了它注定属于小众。如何确保小批量下的质量和一致性?如何在普通道路环境下平衡极致性能与安全(管阵车架的特性、强大的动力)?这都是摆在工匠派和江铃新能源面前的课题。但其限量属性和独特的玩乐定位,反而可能成为其魅力的一部分。
结语:不只是车,更是一个符号
SC01(羿驰01)的诞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熟度、资本多元化以及特定用户群体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台能2.9秒破百的电动小跑车,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造车理念的实践、以及对驾驶本源乐趣的一次深情呼唤。
它证明了在这个技术过剩的时代,敢于做减法、回归核心体验的产品,依然能打动人心,并找到自己忠实的拥趸。无论最终销量如何,SC01的出现本身,就已经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多元化生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无数热爱驾驶的车迷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曙光。属于中国的“纯粹驾驶机器”和汽车文化新篇章,或许正由此开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