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路上跑得欢,今天就被一纸禁令给拦住了。
7月30号这天,俄国人突然翻脸不认人,直接把咱们东风、福田、解放、汕德卡这几家的主打卡车全给踢出门外。你说这事儿来得多突然?前一天经销商还在那儿忙活着发货,第二天就收到通知说不让卖了。
表面功夫做得挺足,实际心思谁都看得出来
俄国官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还挺正经:刹车系统有毛病,噪音超标,安全带装错位置。乍一听好像真是技术问题,可司机们在群里一聊,马上就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有个跑了五年汕德卡的老司机直接就发话了:“我这车除了正常换轮胎,连个螺丝钉都没松过,你跟我说技术不合格?”另一个开东风的师傅也跟着说:“我这车从新疆跑到莫斯科,零下三十度照样启动,比他们本土那些破车强多了。”
司机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哪是什么质量问题,分明就是眼红咱们抢了人家的生意。
数据摆在那儿,想赖都赖不掉
咱们先来看看让俄国人坐不住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俄国市场上每卖出去十辆卡车,九辆都是咱中国造的。这个比例有多厉害?换句话说,俄国人基本上已经离不开中国卡车了。
更要命的是,人家老牌子卡玛斯去年才卖了1.73万台,咱汕德卡一家就干了1.95万台。这不是一般的超越,这是直接把老大哥给挤到墙角去了。市场份额从原来的七成一路跌到现在连个影子都看不见,搁谁身上都得急眼。
有个俄国的卡车经销商私下里跟中国朋友聊天时说:“你们的车便宜又好用,我们的客户都跑你们那儿去了,我这生意还怎么做?”这话虽然是私下说的,可道理很明白——市场就是这么现实,好用便宜的东西自然受欢迎。
套路不新鲜,只是这次刀口更快
其实俄国人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先是回收税涨了两成,接着进口规则改来改去,现在索性来个一刀切。这套路在国际贸易里头见得多了,只是这次动作比以前快多了。
最搞笑的地方在哪儿?被禁的车型里头,汕德卡SX3258早就拿过欧盟的通行证了。同样一批车,欧洲人让跑,俄国人不让进,你说这时间点卡得有多巧——正好卡玛斯刚公布完二季度的亏损账单。
这就好比你家邻居看你生意做得红火,心里不平衡,先是在你门口撒钉子,后来干脆报警说你违章经营。道理都一样,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民意反应最直接,司机们不是傻子
网上有个投票,问大家觉得这事儿是技术问题还是贸易保护,结果八成的人都选了“保护主义”,剩下两成估计正忙着修车没功夫点鼠标。
评论区里更热闹,有人说:“俄国人这是急眼了,咱们车太好用,把他们自己的牌子给比下去了。”也有人调侃:“下次是不是该说咱们的车太结实,影响了他们的维修生意?”
更麻烦的是邻居开始跟风
最让人头疼的还不是俄国这一家,而是其他邻居也开始动心思了。哈萨克斯坦海关的人上周在酒桌上就开始打听:“你们中国车是不是真有问题啊?”这句话听得出口商后背发凉。
这就像传染病一样,一个地方开始搞贸易保护,其他地方很可能也跟着学。今天是俄国,明天说不定就是别的国家。对咱们的企业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应对策略:要么建厂,要么另寻出路
俄国工贸部早就把话摊在桌面上了:想继续在这儿做买卖?过来建厂。这话说得很直白,就是要把产业链留在俄国。
陕汽已经在圣彼得堡圈了地,准备建厂。可其他几家还在那儿算账——15%的基准利率,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建个厂投资几个亿,万一政策再变怎么办?这账不好算。
有个业内人士跟我聊天时说:“现在的情况就是,不去建厂肯定没戏,去建厂又怕被套住。左右为难啊。”
短期应急:库存怎么处理?
眼下最头疼的是那些已经生产出来准备出口的卡车。仓库里堆着的这些车得赶紧找下家,要么降价甩到中亚其他国家,要么就赌卢布能涨回来,等政策松动。
有个经销商苦笑着说:“本来准备大赚一笔,现在好了,得想办法别赔太多。”这种突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冲击确实不小。
长远考虑:不在当地造车早晚被折腾
从长远来看,不在俄国本土造轮子,早晚会被‘技术合规’这四个字反复折腾。今天说刹车有问题,明天可能说排放不达标,后天又可能说什么别的毛病。只要你不在当地投资建厂,人家总有办法找你茬。
这就跟在人家地盘上做生意一样,不交保护费迟早要被人家收拾。只是这个保护费比较高,得建个厂才行。
司机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已经买了中国卡车的俄国司机来说,他们现在最担心两件事:一是配件会不会涨价,二是坏了以后还能不能修。
有个莫斯科的卡车司机在论坛上发帖说:“我这车开了三年,各方面都挺满意,现在就怕以后买不到配件。”另一个司机回复:“就是啊,好不容易找到一款省心的车,现在又要换了,真是麻烦。”
背后的大国博弈 vs 现实的油价波动
媒体喜欢把这事儿说成是大国博弈,什么地缘政治啊,战略竞争啊,听起来很高大上。可对司机们来说,这些大道理还不如明天油价涨不涨来得实在。
老百姓关心的就是实际利益:车能不能买到,价格会不会涨,质量有没有保障。至于什么国际关系,那是政治家们操心的事儿。
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当你的产品好到让竞争对手没法正常竞争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别的办法。技术干不过就搞政策,政策搞不定就来硬的。
中国卡车这些年确实进步很大,质量上去了,价格还便宜,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越来越强。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对竞争对手来说就是威胁。
未来走向:考验的是应变能力
接下来怎么发展,考验的就是企业的应变能力了。是硬着头皮去建厂,还是转战其他市场,还是想别的办法,这都需要仔细考虑。
有专家分析说:“这种贸易保护措施会越来越多,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准备。”听起来确实有道理,全球化进程中,这种摩擦在所难免。
消费者才是最终的受害者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俄国司机本来可以买到便宜好用的中国卡车,现在只能选择价格贵、质量还不一定好的本土产品。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恶果——表面上保护了本土产业,实际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这事儿让人想起一个老话:当大象打架的时候,受伤的往往是草地。企业之间的竞争,政府之间的博弈,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你觉得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对谁最有利?中国企业应该怎么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