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

咱们普通人看车,尤其是在车展上,总会被那些造型特别科幻、特别炫酷的概念车吸引住眼球。

那流畅得像流水一样的车身,那充满未来感的灯光,还有那打开车门后仿佛进入太空舱的内饰,总会让人心里痒痒的,忍不住问一句:“这车卖吗?什么时候能买到?”其实,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一台在展台上惊艳四座的概念车,要真正变成我们能开上路的量产车,中间要走的路可不短。

这个过程,不仅考验着一个车企的技术实力,更反映了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和决心。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把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这背后又有哪些门道。

我们就拿大家熟悉的日系品牌,比如日产、本田、丰田和雷克萨斯来说。

根据对他们十几款经典车型的梳理,从概念车发布到最终量产上市,这个时间跨度基本在一年到五年之间,平均下来差不多是三年出头的样子。

大多数车型的转化周期都集中在两到四年,这体现了这些老牌车企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和稳定的研发流程。

但为什么有的车像坐了火箭一样,一年就搞定,有的却要精雕细琢,耗时五年之久呢?

这里面的差别可就大了。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先说说那些“急性子”的,一年就能从概念走到现实。

日产在这一点上就给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快”。

一个是2001年的Z Concept概念车,到2002年就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日产350Z跑车。

这之所以能这么快,是因为Z系列本身就是日产的灵魂,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传承。

这次的概念车更像是一次“王者归来”的正式宣告,它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继承前辈们的运动基因,比如那个经典的长车头、短车尾的造型比例。

可以说,概念车的设计图纸几乎就是量产车的施工图,技术上没有太多需要从零开始攻克的难题,主要是为了快速回应市场上车迷们对于经典跑车的呼唤。

另一个例子是2017年的日产V motion概念车到2018款的天籁。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这一年之期则是因为,V motion本身并不是一款具体的车型,而是一种全新的家族化设计语言的展示。

那个非常有辨识度的V型前脸,就是日产未来所有轿车要换上的“新面孔”。

所以,当新款天籁出现时,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台技术成熟的家用轿车,换上了一张最新的、最时髦的脸。

对于天籁这种需要大规模销售的家用车来说,快速更新外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迅速建立起新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大部分车型还是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通常是两到四年。

这个时间,就是工程师们把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步步变成可靠耐用的产品的过程。

比如本田在2008年推出的CR-Z概念车,两年后,也就是2010年量产上市。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它的理念在当时很新颖,要做一台混合动力的运动型小跑车,既要环保省油,又不能丢掉本田品牌骨子里的驾驶乐趣。

这两年时间,工程师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反复调试那套混合动力系统,在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确保它开起来既不像传统混动车那么“佛系”,又能有一个漂亮的油耗数字。

而丰田传奇跑车“牛魔王”Supra的复活之路则走了四年,从2014年的FT-1概念车到2018年正式量产。

时间之所以这么长,首先是因为FT-1概念车的设计实在是太激进了,那些夸张的曲面和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要变成能够通过各国碰撞法规、能够用现有工艺生产出来的金属车身,本身就是巨大的工程挑战。

更关键的是,丰田这次是和德国的宝马合作开发平台。

这就好比让一位日本顶级寿司师傅和一位德国米其林大厨合作一道菜,双方的理念、技术标准、调校风格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磨合、去测试,才能确保最终的成品既有德国车的扎实底盘,又不失日本性能车的独特风味。

这四年,就是为了保证这台“混血牛魔王”在性能、可靠性和驾驶感受上都能达到人们的超高期待。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同样花了四年的还有本田的两款经典小跑车。

一款是本田S2000,它的概念车在1995年亮相,1999年量产。

这四年主要是为了打磨它那颗传奇的、能轻松吼上9000转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把一颗近乎赛车级别的高转速引擎,调校得既能爆发出惊人动力,又能在日常使用中保持稳定和耐用,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工程。

另一款是本-田S660,2011年概念车亮相,2015年量产。

它的挑战在于,要在日本特有的K-Car法规那极其严苛的尺寸和排量限制下(车长不超过3.4米,排量不超过660cc),造出一台真正有驾驶乐趣的中置后驱敞篷跑车。

这无异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每一个零件的布置、每一克重量的削减,都需要工程师们绞尽脑汁。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最后,我们来看看那些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慢工出细活”的顶级作品。

雷克萨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品牌的首款超级跑车LFA,从2005年概念车发布,到2010年最终限量生产,整整花了五年。

这五年,雷克萨斯几乎是在挑战当时汽车工业的极限。

比如,为了极致的轻量化和刚性,LFA采用了全碳纤维单体壳车身,这在当时是F1赛车上才有的技术,雷克萨斯甚至为此专门研发了一台专用的碳纤维编织机。

它那台与雅马哈乐器部门共同开发的V10发动机,声音被誉为“天使的咆哮”,其背后是无数次的声学调校和性能测试。

这五年时间,与其说是在造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不计成本的技术探索,最终成就了雷克萨斯品牌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同样耗时五年的还有雷克萨斯的旗舰轿跑LC,从2012年的LF-LC概念车到2017年量产。

当年的概念车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所有人都认为它不可能原样量产。

但雷克萨斯就花了五年时间,把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工程师们解决了如何用复杂的冲压工艺来还原概念车流光溢彩的车身线条,内饰设计师们则想尽办法,把概念车里那种充满艺术感的氛围,用顶级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在量产车中实现。

这五年,是对设计、工艺和技术的极致打磨,最终让LC成为了一台“可以开在路上的概念车”。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传统的汽车强国转回到我们自己国家时,会发现,这里的游戏规则和节奏已经完全不同了。

当日本车企还在以“年”为单位来计算一款车的诞生周期时,我们国内的新能源车企,特别是新势力品牌,已经把这个时间单位压缩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从概念到量产,揭秘概念车变身记,耗时多久?-有驾

从一场发布会上的PPT,到第一台车正式交付到用户手中,很多品牌用时甚至不到两年。

这种惊人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我们汽车工业逻辑的根本性变革。

首先,电动汽车的平台化、模块化程度更高。

传统的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电动车更像一个“滑板底盘”加上不同的“车壳”,研发和迭代的自由度更高,速度也更快。

其次,我们国家拥有了全球最完整、最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到各种智能座舱的屏幕和芯片,我们不仅能自己生产,而且迭代速度极快,这为车企的快速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瞬息万变,“快”成了生存下去的第一要素。

这种被市场倒逼出来的快速反应能力,正是在推动我们的汽车工业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向前飞奔。

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或追赶,而是在智能电动这条新赛道上,我们用自己的理解和优势,建立起的一套全新的、高效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逻辑和民族自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