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智能汽车这玩意到底进化到哪儿去了?眼看着过去几年,大伙儿一窝蜂地拿出各种“黑科技”,好像今天的汽车不插两块屏、不加点AI都不好意思出来混。但今儿看长安发布了“天枢智能”品牌系列,我反倒想多问一句:这玩意,你真懂还是跟风?

长安这次搞了个大新闻,花了2.4万工程师、5年功夫,说要整一套属于自己的“天枢智能”,驾驶辅助、智能座舱、底盘三大件,全部砸了AI进去。光听这数字劲头,就知道长安这是要把老底都掏了。不过,咱们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光会AI、会联网,咱出门老老实实安全开车,到底有多大变化?

先说说智能辅助驾驶。长安这回底气十足,说是多模态端到端AI(说白了不就是能识别东西、能听会说还不断学?),全新中央环网通讯,反应速度快,安全系数高,还能持续自我升级。听起来一切都好——但我偏偏想起几年前,舆论场上那些自动驾驶的“幺蛾子”:某品牌“智能辅助”,前面有大卡车横切,结果车就眼瞎了,该撞还是撞。我想问一句:AI不是万能的,你敢让AI全权帮你开车吗?机器人说它聪明,你真放心把命交给它?

一个理想化的自动驾驶,永远有那么多不可控因素——路况、天气、行人、隔壁电瓶侠横插一脚……AI能不能摆平这些,最根本还是那些数据和模型能不能靠得住。现在说到“反应超快”、“安全超高”,可是你让用户拿自己的脑袋做测试,谁也不敢。说到“超强学习能力”,可AI万一学歪了呢?这玩意都是代码组的孩子,会不会有“熊孩子”属性?咱也不知道。

再说现在流行的交互式领航,意思就是,车会判断驾驶者要干啥,去理解人的意图。听起来不错,可现实路况多复杂?就拿一个最简单的并线,AI能像老司机一样学会“见缝插针”吗?能把人情世故、各种小把戏都学进AI里吗?还是最后只会一本正经,遇事就“安全优先”,慢慢腾腾,被别人按喇叭催傻了?智能驾驶不是技术越多越牛,得真能让人放心信赖才算数。

再看看天枢智能座舱,AI化的意思,就是从操作模式到每一项娱乐舒适配置,都让机器去理解和满足主人。这年头,各家都在鼓吹什么车家互联、生态互联,恨不得喇叭响一声、家里空调打开,语音一说,全屋灯光变戏法。可你真想过没有,这玩意是炫技还是真需求?人家想买车,更多是奔着代步、求个舒服,追求“一人一座舱”这种私有化体验——你一天24小时都被AI“算计”,会不会反倒觉得累?

比如说,现在座舱全靠语音交互,识别率不高的时候,全车人得一起听你和机器互怼半天,尴尬指数直线上升;AI推送个性化内容,结果你喜欢的歌手永远没机会翻红,老是给你推什么领导讲话、财经新闻,这体验真有意思吗?再说,互联带来多少隐私风险和数据安全问题,难不成用户都要放下戒备,把家底一股脑丢给汽车厂商?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的智能座舱,能不能别只追着趋势跑,别把用户当成数据猪仔,用来投喂AI模型。要不说,“智能”这事儿,没法懒,就怕偷懒专注表面功夫——结果技术堆砌得多,真正的用户问题反倒没人管。

来聊聊底盘。让不少技术狗崇拜的“三向六域融合控制”,这话说复杂了,实际上就是把动力、转向、悬架全部智能化,什么纵向、横向、垂向都能联动,AI下达一条指令,车子所有零部件一起为最佳体验配合。说起来很帅,可你想想:这车啥都交给AI,驾驶者变成“监督员”,以后还能有“驾驶乐趣”吗?开车本该是件相当人性化的事,技术加得越多,这乐趣是不是也就越来越少?

甚至,有时候我们要想想,爱车到底为啥爱?是因为开车的乐趣,还是体验整车被AI掌控时的压抑感?技术究竟是让生活更痛快,还是让人们更像机器零件?底盘这些玩意加持AI固然让汽车厂商如虎添翼,可普通人到底享受多少?别最后变成小众玩家的炫耀资本,毕竟,99%的用户不过就是上下班、接送娃、偶尔跑个高速。

说到底,长安这波操作背后,是整个车圈都在变着法儿升级AI,把传统汽车翻新包装,再搬到咱们这些老百姓面前。可又有哪家真的问过,用户到底要什么?我无数次问身边人,“如果你的车能自动开,你会敢把手放开、眼闭上睡觉吗?”好多人摇头,一脸不信。其实归根结底,这玩意儿像极了十年前智能手机刚出来那会——大伙儿都说要App、要智能。可最后呢?天天被通知轰炸,能活出点自我吗?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长安发布天枢智能,研究AI座舱,探索无人驾驶-有驾

接下去看,长安还放出豪言——后面几年要搞什么载人飞行汽车、无人物流车、无人清扫车,甚至无人农机,恨不得把地上地下、天上人间全包了。梦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我当然承认企业得有梦想,有雄心壮志最好。但理想不能光靠嘴说,说了还得做,还得做成。咱中国汽车产业对技术进步的追求很牛,但大型企业的执行力和工程能力能不能真撑起这些flag,还得打个问号。有多少现实问题,比方说政策落地、基础建设、用户习惯、成本控制、售后维护,这些AI通吃了吗?飞行汽车、无人配送,咱普通人家里钱包准备好了吗?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世界大不同,让人们期待未来;另一方面,如果跑得太快,连自己还没想清需求是啥,只能是被时代推着瞎折腾,最后留下堆一地的“科技遗迹”。长安的天枢智能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汽车圈的自我突破和巨大努力,这毋庸置疑。但咱们做消费者,真的有必要时刻追着最新、最酷、最“AI”的东西跑吗?汽车本就是工具,别给自己整成被科技裹挟的“韭菜”。

最后想问,长安的天枢智能,上下都动了新技术,连飞行汽车都画上蓝图。可是,消费者到底获得多少实实在在的乐趣与便捷?5年后的AI汽车世界,我们是幸福小康,还是数据韭菜?技术要用来造福人,不是“炫技”给人看,更不是让人变成数据上的一串无意义的0和1。面向未来,咱们用户希望有选择的权利,有拒绝的自由,不是被技术反绑架,而是由自己真正成为主角。

长安也好,汽车圈也罢,这一次新技术大潮,别把聪明全用在技术炫耀上,聪明点,把人当人,把生活整丰富,这技术才值得尊敬。你说是不是?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