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跟朋友同事聊天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
就是聊起买车这件事,尤其是买纯电动的SUV,听到的价格越来越让人吃惊。
以前觉得高高在上,怎么也得咬咬牙、跺跺脚才敢想的那些豪华品牌,现在好像一下子变得亲民了许多,甚至有些价格低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咱们普通人不知道的门道?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纯电动SUV市场到底刮的是什么风,为什么连宝马、奔驰这样的“大腕儿”都带头“大甩卖”了。
这波降价潮里,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得是那些过去咱们眼里的豪华品牌。
它们不光是降价,简直是在进行一场“跳水”表演,而且还是从十米高台往下跳,不带一点犹豫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宝马,它旗下的旗舰纯电SUV,宝马iX,那家伙,原价七八十万,现在有些地方直接优惠超过三十六万,算下来折扣接近一半,高达49%。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去看一套房子,开发商告诉你,买一套送一辆同品牌的豪华轿车,听着都跟做梦一样。
这么一降,一台曾经是身份象征的百万级豪车,现在起步价已经掉到了四十万以内,直接就跟我们国产的理想、蔚来这些热门车型站到了同一个擂台上,你说这市场得乱成什么样。
紧跟在宝马后面的,是它的老对手奔驰。
奔驰的EQE SUV,优惠力度也大得吓人,降幅超过42%,一下子把二十多万给抹掉了,让它的价格门槛也进入了三十万的区间。
更别提它旗下那些更加入门的EQA、EQB车型,降价幅度也都超过了四成。
奥迪虽然看起来降得“少”一点,像Q4 e-tron优惠了十万出头,但考虑到它本身的定位,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纳闷了,这些豪华品牌不是最看重品牌形象和价格稳定吗?
怎么现在跟菜市场大妈一样,扯着嗓子喊“清仓大甩卖”了?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在以前开油车的时代,大家买宝马、奔驰,买的是什么?
是它们几十年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调校、底盘功夫,还有那个车标带来的面子。
这些东西,是它们的“独门秘籍”,别人学不来,所以它们敢卖得贵。
可现在是电动车时代了,游戏规则全变了。
大家现在比的,是谁的电池跑得更远,谁的中控大屏幕更智能,谁的自动驾驶更聪明。
在这几个新赛道上,这些传统豪华巨头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有点跟不上趟了。
它们的电动车产品,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技术上并没有比我们国产车领先多少,甚至在智能体验上还落后了一大截。
当产品本身没有足够吸引力的时候,那个闪闪发光的车标也就没那么管用了。
库存车越积越多,经销商压力山大,除了降价这条路,实在是没别的办法。
说白了,它们这是在用真金白银,为自己当初在电动化转型上的犹豫和迟缓买单。
如果说豪华品牌是“壮士断腕”,那夹在中间的那些合资品牌,比如丰田、大众、本田,日子就更难过了。
它们既没有豪华品牌那么高的品牌价值可以去“挥霍”,在核心的电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又被咱们的国产品牌全面压制,处境非常尴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丰田的bZ4X。
想当年,丰田在油车界那是何等的风光,“开不坏的丰田”是刻在多少人心里的金字招牌。
可到了电动车这儿,它推出的这款bZ4X,就算现在给出高达四成的优惠,降价八万元,在市场上还是没什么人买账。
问题就出在车本身,续航不扎实,充电速度慢,车机系统用起来跟好几年前的产品一样。
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以前买丰田,图的就是个省心可靠,你现在这电动车毛病这么多,就算再便宜,我心里也打鼓啊。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新能源时代,光环是不能继承的,产品行不行,才是唯一的标准。
大众汽车算是反应快一点的,它的ID.系列降价也挺狠,ID.6 X降了七万,ID.4系列更是早早就把价格杀到了十五六万的区间,确实也卖出去不少。
但即便如此,它们也只能说是勉强跟上了队伍,要说有多强的竞争力,还真谈不上。
跟同价位的国产车一比,配置、设计、智能化,哪哪都感觉差了点意思。
合资品牌的集体困境,其实暴露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它们在燃油车时代的成功经验,反而成了今天转型的包袱。
它们习惯了慢慢悠悠地更新技术,习惯了靠品牌和渠道就能轻松赚钱。
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电动车市场,消费者早就被我们自己的品牌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智能科技给“惯”坏了。
当合资车连价格优势都没有的时候,它们在产品力上的短板,自然就被看得一清二楚。
最后,咱们再把目光转回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
在这场价格大战里,国产车企也未能幸免,甚至可以说是“卷”得最厉害的。
但和国外品牌那种被逼无奈的降价不同,我们很多国产品牌的降价,更像是一种主动发起的进攻。
比如之前一直走高端路线的蔚来,它的ES6、ES7这些主力车型,一下子就降了十几万。
这背后,一方面是豪华品牌降价给它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它为了巩固市场地位,主动做出的战略调整。
它用暂时的利润,去换取更多用户,来支撑它独特的换电服务体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像乐道L60、吉利银河E5这些全新的车型,它们一发布,就把价格定得极具冲击力,可以说是“出生就自带降价”。
这已经不是传统的市场竞争逻辑了,这是一种宣告:“我不是因为卖不动才降价,我就是来重新定义这个价位该有什么样的产品!”这种底气从何而来?
就来自于我们国家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上的领先,以及对整个产业链强大的整合和成本控制能力。
我们现在有能力用更低的成本,造出体验更好、技术更先进的车。
从高端的蔚来,到主流的吉利、广汽,再到入门级的五菱,都在降价,这说明整个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残酷但又健康的洗牌。
这场“内卷”虽然让车企们很痛苦,但它实实在在地挤掉了品牌溢价的泡沫,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进步,最终让我们普通老百姓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
这背后,其实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