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号,泰安这边有6辆二手车要在中拍平台上拍卖。说实话,这种地方拍二手车我倒是不稀罕,毕竟大部分车况都得现场看。听销售给我说,缓存保证金要1万块,这个门槛还挺高的,起拍价也是从9千多到近5万不等。
比如那辆2019年的帕萨特,跑了14万6千公里,挂牌价4.87万;对比2018年11月注册那台同款车,跑了16万多公里,起拍价4.07万。开玩笑的,人家路子都比你跑得远,这跨度纯靠车况?估计还得现场看发动机、变速箱。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供应链那些奇奇怪怪的零件替换跟保养,估计这俩车差异不小。毕竟帕萨特这种车,零件一旦出现供应链波动,修起来价格蹭蹭往上涨。
再说那台别克商务车,2018年注册,跑了20万多公里,起拍价也有4.85万。乍一看价格和帕萨特差不多,但这事有点玄乎。商务车承载那多,使用强度明显大于私家轿车,我怀疑这价格里头藏了点水分,或者是车况还算好,但跑这么远,后续维护成本得比普通轿车高不少。
还有这台金杯汽车,2018年末注册,行驶里程只有2.5万公里,起拍价3.54万,看着挺划算。可我往往对这种小品牌多半敬而远之,供应链支持不如大厂,零件供给也乱。有次修理工朋友跟我吐槽说,金杯车配件起码得等2周,有时候还得去外地找,换个刹车片都头疼。
对比一下第二手车市场,买这些年限的国产或者合资同级车,价格浮动挺大。卖家心理和渠道影响太明显了。前几天我跟个做车源的朋友聊天,他提到,很多时候车子外观光鲜,中控屏多功能,但核心部件早就埋下隐患。怎么看?只能靠试驾和专业检测仪器把关。问题在于这次拍卖设置了两天现场展示,但真心现场开一开,停车场环境又有限,能仔细检查什么?我有点怕买家会上当。
说到研发和供应链,这些车里头哪怕发动机有点异响,背后的原因也挺复杂。打个比方,研发就像是在搭积木,零件供应像拾柴火炉。柴火好坏直接影响火力稳定。车企采购时一旦供应链环节断了,替代品可能就没那么合适,导致车况隐患产生。这背后其实不单单是车质问题,还有供应链管理的博弈,谁的货源靠谱,谁维修成本低。
说我刚才对别克商务车的价格评论大了点,回来细想,比起帕萨特,商务车的车身更重,零部件磨损快,维护确实贵,但拍卖起点价格两者差不多,也可能是车况差异拉平了吧。所以,估计价格区间里藏着车的好坏,也许还有些被忽略的改装或事故记录(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说,买这些二手车到底值不值?买家们有没有特色的采购技巧?我倒很好奇,在场的竞买者中,有没有人专门盯着车辆的保养记录或者历史维修清单?毕竟表面看着新,跑得少不代表没问题。
说个小插曲,前两天在车行我碰到个常年卖车的老李,他随口说了一句,拍卖的车,90%是车主着急卖的,车况要么折旧严重,要么隐痛缠身。听着虽然有点绝,但你说到底是真实存在的事儿。
还有一个细节,公告里说年审期限都挺长,2026年都有,这其实一点也不说明啥,因为车检并不能完全检测发动机和电子系统状态,有时候只是一个形式,合没合规而已。
我自己算了个粗糙账,5万左右买辆跑了16万公里左右的帕萨特,如果真按正常养护,油耗糟心,维修花销大概每公里能压到0.8元?保养和保险加起来折合年花费可能上万,平摊到日常通勤也不低。
我还没细想过,这种线上拍卖对比传统经销商二手车交易,最后买家的议价空间有多少?平台手续费怎么算?这会不会加大总成本?
二手车市场的供应链和研发逻辑,很少有人会看得清。平时保养的好坏倒是能直接影响车况,这次展示机会很宝贵,就是有没有人能不嫌麻烦跑来看车、仔细摸摸看看,这很关键。
你会考虑去现场转一圈吗?或者,就单凭拍卖信息出手,靠谱吗?这可能是下一步让我纳闷的事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