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到宝马的新闻,我差点把咖啡喷在键盘上——氢燃料版X5,听着像是《银翼杀手》里的道具被直接开到了三环主路。
可仔细一看,这车还在未来那头等你呢,最快2028年才能量产,中间还有个两年空窗期让全新一代X5先端出五种动力菜单:汽油、柴油、插混、纯电,再来个氢燃料压轴,好似自助餐厅里摆满了菜,只不过厨子心里早就有偏好。
我第一反应不是“哇科技”,而是皱眉——全球商用加氢站才1160座,你造这东西,是打算让用户练习长途耐力赛?
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城市,有时候找充电桩都能逼人原地崩溃,更别提加氢了。
不过宝马也没傻到真靠它吃饭,它知道短期得靠汽油和插混撑销量,同时慢慢养新能源粉丝;至于纯电,只敢放在亚太、欧洲和北美这些基础设施靠谱的地方,否则就是给售后添麻烦。
外形改动更扎眼,新X5换上Neue Klasse设计语言,那双肾中网缩小成了“精致款”,迎合新能源审美,但老车迷心里怕是憋着气。
对他们来说,中网不只是进气格栅,那是一种身份标签,就跟有人突然建议把你家的大门改成法式拱门一样,总觉得哪儿怪。
当然,从技术角度讲早就无所谓,中网大小对发动机呼吸影响微乎其微,现在更多是品牌脸谱的一部分。
侧面线条收紧不少,看起来年轻轻盈,没有现款那么“霸总”味儿。
隐藏式门把手、小溜背尾部,还有伪装下若隐若现的新尾灯轮廓,都透出向运动感倾斜的信号。
有外媒猜测尾灯会借鉴iX3,为的是统一家族视觉。
我倒觉得这是聪明账,一边省研发成本,一边营造一种“同一家伙”的归属感,让用户买不同车型还能互相认亲。
内饰更干脆,大屏拉到17.9英寸,把实体按键几乎清零。
这意味着很多操作只能依赖智能座舱,不见传统挡杆,有人爆料可能会上怀挡或者方向盘换挡。
我脑海立刻出现画面:老司机第一次坐进新X5,上来摸半天没找到档位,最后憋出一句,“哎呀,这么高级啊”。
前风挡下方那块显示屏很有意思,很像小米YU7上的HyperVision天际屏,比HUD抗强光效果好,还不用低头瞄仪表,这是典型的人体工学升级——至少不会因为太阳直射而看不到速度,然后一脚踩过限速线。
动力布局其实就是多押几个宝避免孤注一掷。
一些欧洲市场仍保留大量柴油忠粉,所以柴油版不能砍;插混和汽油负责撑起全球销量;纯电针对政策友好的地区,而氢燃料则作为战略储备。
如果哪一天,加氢网络真的提速建设,那些提前铺好的车型可以马上投入战场,不需要重新搭平台或供应链。
这让我想起诺基亚死守功能机错失智能化机会,而特斯拉之所以稳住局,是因为它赶上超级充电网络的大潮。
在汽车行业,“早一步”有时比“正确一步”更值钱,只不过风险也翻倍。
如果真有人买到了iX5 Hydrogen,我已经替他编好了日常剧本:导航提示最近一个加氢站距您237公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他心情一定复杂,一方面骄傲自己拥有世界为数不多的量产氢车之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开启一次跨城探险,只为喂饱丰田合作开发的堆栈系统。
这故事听起来浪漫极了……直到某个零下二十度的清晨,他抱着喷枪冻麻了手指开始质疑人生选择,这才意识到科幻与生活之间隔着的不止时间,还有温度计上的数字。
要让我现在选的话,我会偏向插混或纯汽油版本。
一来使用环境成熟,不用担心去哪补能量的问题;二来残值稳定,对普通家庭压力小很多。
当然,如果你的目标是玩票或者收藏,将来的iX5 Hydrogen必定自带故事滤镜,就像今天有人炫耀自己曾经开过第一批日产聆风一样,让朋友围观时发出拖长音节:“哦~~原来如此”。
每次聊到这种跨时代配置,总会冒出来现实派提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驱动方式吗?”
网友们有时候特别爱拿显微镜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忽略自家院子里的西瓜。
从产业角度看,多路线并行虽然费钱费事,但比单一路径崩塌安全得多。
而且谁知道几年后能源格局会不会出现戏剧性转折?
万一政策突然扶持某项技术,那些提前布局的人就笑纳红利。
所以我无法完全否定宝马这步棋,即使现在看它超前甚至孤勇,它至少给自己留了一扇应急出口——企业活命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然,对于所有讨论而言,有个问题绕不过去:驾驶体验还能不能保持宝马该有的味儿?
再酷炫的新科技,如果踩下去没有那个熟悉又精准的反馈,再豪华也免不了空洞。
等2026年首批非氢版本上市之后,我一定要亲身试试,然后再决定是否值得为2028年的Hydrogen攒钱。
而至于越来越小却顽强存在着“双肾”,等那一天来了,我们评论区见,到底是继续守护传统还是接受新时代审美标准,你们先想好答案,因为我可能两边都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