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陷25年最惨亏损:关七厂裁两万人,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自救

2025年5月13日,东京日产总部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气氛凝重。

当社长内田诚念出“6709亿日元净亏损”的数字时,台下相机快门声瞬间密集——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日产自1999年濒临破产、接受雷诺救援以来的最差财报纪录,更宣告这家日本汽车巨头正站在25年来最危险的悬崖边。

同日,日产抛出的“自救方案”同样震撼行业:2027财年前关闭7家工厂、裁员2万人,用近乎“刮骨疗毒”的收缩,应对这场席卷而来的生存危机。

日产陷25年最惨亏损:关七厂裁两万人,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自救-有驾

一、财报红灯:25年最差亏损与“信心真空”

日产此次披露的财报,处处透着危机信号。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财年内,其净亏损达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0亿元),较上一财年的亏损额扩大近3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破天荒地放弃发布2025-2026财年的营业利润预期——这一“反常操作”被分析师解读为“对未来盈利能力彻底缺乏信心”的直接体现。

回溯历史,1999年的日产曾因债务高企、销量崩盘濒临破产,最终靠雷诺注资和戈恩主导的重组才重获新生。而今,相似的“亏损魔咒”再度降临,且背景更为复杂:上世纪的危机源于内部管理混乱,如今的困境则叠加了市场失守、转型滞后与全球产业链震荡的多重打击,复苏难度远超以往。

日产陷25年最惨亏损:关七厂裁两万人,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自救-有驾

二、自救重拳:关厂裁员背后的“收缩逻辑”

为堵上千亿亏损的窟窿,日产推出的重组计划堪称“史上最激进”,每一项动作都直指“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

在产能优化上,日产将从目前的17家全球工厂中关闭7家,重点淘汰生产效率低、产品竞争力弱的基地。伴随工厂关闭的是产能的大幅缩减:年产能将从2024财年的350万辆砍至250万辆,降幅达28.6%。这意味着日产将彻底告别“以规模换市场”的旧模式,聚焦核心市场的主力车型——据内部人士透露,部分欧洲老旧工厂和东南亚组装厂将成为首批关闭对象,而中国、美国的核心生产基地虽暂时保留,但也将压缩非主力车型的生产线。

在人力成本控制上,2万人的裁员计划覆盖全球业务线,其中包含此前已宣布的9000个岗位,剩余1.1万个岗位将在未来两年内逐步削减。日产明确表示,裁员将集中在行政、研发冗余部门及低效工厂,预计可节省约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0亿元)成本,这笔资金将优先用于现金流补充和电动化转型。

“这不是‘优化’,是‘保命’。”日本汽车行业分析师山田隆司直言,日产的收缩力度远超丰田、本田的同期调整,“如果不能在2027年前止血,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将直线上升。”

日产陷25年最惨亏损:关七厂裁两万人,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自救-有驾

三、困境根源:两大市场失守与转型“慢半拍”

日产的危机,本质是“旧优势瓦解、新动能未立”的必然结果,而美国与中国两大核心市场的接连失守,成为压垮业绩的关键稻草。

在中国市场,这个曾贡献日产全球30%销量的“基本盘”正快速萎缩。随着比亚迪、蔚来等本土新能源车企崛起,日产的电动化布局显得步履蹒跚:主力电动车型Leaf(聆风)因续航短、智能化不足遭市场冷遇,本土化电动车型推出速度远不及竞品;燃油车阵营则受限于轩逸、奇骏等主力车型“多年未换代”的老化问题,在价格战中节节败退。2024年,日产在中国销量同比下滑18%,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6%跌至不足3%。

在美国市场,日产同样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一方面,其SUV产品线更新滞后,错失了美国消费者对大尺寸SUV的需求热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变幻莫测的贸易政策让供应链成本飙升——芯片、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波动,直接导致单车成本增加近2000美元。更致命的是,日产在北美新能源市场的存在感微弱,2024年电动车型销量不足特斯拉的1/20,被彻底边缘化。

雪上加霜的是,年初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让日产失去了“抱团取暖”的机会。谈判失败后,日产加速换帅、启动裁员,但高层动荡进一步延缓了转型决策——过去一年,日产先后更换了首席运营官、中国区总裁等4名核心高管,战略方向的反复让基层执行陷入混乱。

日产陷25年最惨亏损:关七厂裁两万人,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自救-有驾

四、行业寒冬:全球车企集体“承压”的缩影

日产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全球汽车业在转型与动荡中挣扎的缩影。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像一场“风暴”席卷全球车企:Stellantis集团因担心关税波动直接取消2025年财报预测;梅赛德斯—奔驰则预警“贸易壁垒将导致全球营收缩水5%”。

日本车企更是集体“中招”。丰田预计未来两个月将因贸易政策调整和芯片短缺遭受1800亿日元营业利润损失,被迫推迟部分新车上市计划;马自达的处境更为艰难,不仅暂停全年业绩指引,还披露仅2025年4月一个月就将损失100亿日元,创单月亏损纪录。

“整个行业都在经历‘阵痛期’:燃油车利润收窄,新能源车烧钱不止,贸易政策又添变数。”山田隆司指出,日产的问题在于“在阵痛期里没有留足‘缓冲垫’”——过去几年,其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低于丰田、本田,电动化技术储备不足,当危机来临时,只能靠“砍产能、裁人员”的被动收缩应对,而非主动转型破局。

日产陷25年最惨亏损:关七厂裁两万人,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自救-有驾

编者结语:收缩之后,转型能否“破局”?

关闭7家工厂、裁员2万人,或许能让日产在短期内止血,但要真正走出危机,仍需跨越“转型关”。目前,日产已表态将把节省的成本投向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但行业对其“执行力”仍存疑虑:在资金紧张、高层动荡的背景下,如何与丰田、特斯拉等巨头比拼研发速度?在中国、美国市场,如何赢回被本土品牌抢走的消费者?

25年前,日产靠雷诺的注资和戈恩的铁腕重组绝境重生;25年后,没有“救世主”的日产,只能靠自己在电动化浪潮中撕开一道口子。哥本哈根峰会的结果尚未可知,但日产的“自救战”,早已进入倒计时。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