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特别有意思。美国最大的二手车贩子,叫CarMax的,财报一出,股价直接来了个高台跳水,一天干掉20%。这事儿本身不稀奇,资本市场嘛,今天你是小甜甜,明天可能就是牛夫人。但有意思的点在于,这根本不是什么行业警报,这他妈是美国汽车业,乃至整个美国经济,已经被人抬进ICU,正在拔管子前的最后挣扎。
这帮西装革履的CEO,在电话会上说得可好听了,什么“消费者早已陷入困境”、“信用条件好的买家选择观望”,翻译过来就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之前因为关税不确定性,大家怕涨价,一窝蜂提前把车买了,像极了双十一前把购物车清空的我。结果呢?未来的需求,直接被压缩成了一块压缩毛巾,现在这块毛巾被人丢水里了,瞬间膨胀,然后就没了,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和虚无。
你看福特,美国汽车界的“长子”,浓眉大眼的代表,现在为了清掉那些堆积如山的F-150皮卡,都开始整活儿了。他们开始给那些信用评级最低、几乎是“老赖预备役”的购车者提供更低的利率。这是什么操作?这叫“掀桌子式竞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宁愿把车半卖半送给一群可能明天就断供的人,也不让这车在我仓库里多待一天。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在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如果说福特是在渡劫,那有些选手已经直接“道化”了。本田直接把一款叫讴歌的电动SUV给砍了,在市场上就活了一年。一年啊,朋友们。这速度,比很多网红的职业生涯都短。就好像你辛辛苦苦修仙,刚练出个气感,结果发现灵气枯竭,世界末日了,还修个屁,不如躺平。
这背后藏着一个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所有这些车企,什么降价、什么去库存、什么技术发布,本质上都是一场大型、荒诞且充满“表演性”的行为艺术。他们在假装自己还有救,假装市场还很繁荣,假装消费者兜里还有钱。但实际上,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皇帝没穿衣服,但谁也不敢第一个喊出来。
更魔幻的是金融端。一家叫Tricolor的次级车贷公司,本月突然申请破产。这家公司是干嘛的?专门给那些没信用记录、没社保号的“黑户”放贷买车。讲真,这业务模式本身就充满了道诡异仙的气息。它赌的不是用户的还款能力,而是赌在出事之前,能把这个击鼓传花的盘子甩给下一个傻子。现在鼓声停了,花直接在手里炸了。这哪里是金融创新,这分明是把高利贷包装成了普惠金融,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直呼内行。
还有那个叫First Brands的零部件供应商,欠了60亿美元,也准备躺平了。这就像一场修仙战争,前线的修士(整车厂)打得头破血流,后方的炼丹炉(供应商)直接炸了。丹药跟不上,你前面法术再华丽,灵力一空,还不是任人宰割?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特别能理解这种感觉。你看着账户里的数字,看着每个月的账单,你会发现,所有那些高大上的消费主义叙事,什么“悦己”、什么“活在当下”,在现实面前都脆弱得像一张纸。所以,当美国那帮分析师说CarMax的业绩“令人震惊”时,我一点都不震惊。我震惊的是他们为什么现在才震惊。
他们还在那分析数据,说你看,电动车销量9月预计还大增28%呢,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诶,这是典型的选择性失明。你光看到电动爹卖得好,你怎么不看传统油车和混动车市场下滑了2.5%?这就像一个医生对着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你看,你今天的发型很精神!”有什么用?这根本就是不务正业。
而且,别忘了品牌玄学。为什么特斯拉即便问题一堆,还是有人买?为什么奔驰就算内饰被疯狂吐槽,还是有人觉得它是身份的象征?因为购买这些品牌的用户,其决策逻辑早就脱离了性价比,进入了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层面。他们的核心需求不是买一辆车,而是维护这种信仰。你跟一个狂信徒讲科学,他只会觉得你在亵渎神明。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问题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信仰这东西,是第一个被拿来换面包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他娘的有点形象。
现在美国汽车业的困境,就是一场完美的风暴。关税是“天劫”,消费退缩是“心魔”,债务恶化是“根基不稳”,产业转型成本是“走火入魔”。所有DEBUFF叠满了,就问你怕不怕?博世全球裁员1.3万人,它的董事说:“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带来巨大不确定性。”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但又把所有该说的都说了。翻译一下就是:坏了菜了,大家自求多福吧。
所以,别再把CarMax的暴雷看成什么警报了。这哪里是警报,这他妈是丧钟!它在告诉所有人,那套靠着印钞、信贷和消费主义泡沫堆砌起来的盛世,那辆在高速公路上狂飙的汽车,油箱已经见底了,而司机还在疯狂踩着油门,试图在发动机彻底报废前,冲过那个根本不存在的终点线。这,才是最恐怖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