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短续航DM混动,真不如一步到位上长电池
7月刚过完,早晨在小区门口遇见隔壁老刘,他边擦车边嘟囔:“比亚迪这销量也就那样了吧?出口是挺猛的,可国内咋有点虚?”我一听,也琢磨着看了下数据。34.43万辆,里头乘用车占大头,但增幅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没啥新鲜劲儿。主力还是那些熟面孔:秦、宋、元,还有海鸥、海豹这些十来万的车型撑场子。
其实出口8万多辆倒是很厉害,比去年涨了一倍还多,不过细想想,这要把海外剔出去,在国内市场和吉利拉开的差距就越来越小。吉利那边最近也是发狠劲儿了,总销量二十几万,其中银河系列直接干到九万五,还翻两番似的。有次跟4S店销售闲聊,他说现在客户问得最多就是“你们家混动能纯电跑多少公里”,以前还关心油耗,现在都奔着纯电去了。
奇瑞也没闲着,新能源转型加速,一下子六万多台新能源车出去了,不过占比才三成不到。据说他们风云A9L那款,全系标配三十几度的大电池,两驱版WLTC工况下能跑一百九十三公里纯电,四驱少点但也够用,有人测过极限条件甚至超两百六十。这事在我们微信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个自称老司机的群友晒图,说他一天上下班加买菜,全程不用沾油。
再扯回比亚迪,我总觉得他们这短续航DM-i思路有点拧巴,比如秦PLUS DM-i或者新出的秦L DM-i、还有宋Pro这些,大都是五六十公里纯电表显。有一次陪同事去试驾宋Pro DM-i,她开回来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感觉像油改混,不像插混啊?”她平时家离公司单程二十五公里,本想着每天充一次足够了,可实际体验下来发现经常半路切换成发动机,那种落差感特别明显。
修理厂的小王师傅前阵子还吐槽,说最近进厂保养这些短续航DM车型的不少。“你看啊,这些小容量锂铁磷酸的动力包,用起来容易亏损寿命,因为天天深充深放。”他说自己亲戚家的秦PLUS一年下来SOC掉得快,“本来想着省钱省心,现在倒好,又怕亏损又怕冬天掉太快。”
其实外头不少品牌已经开始卷长续航插混这一块,就拿智己新上的恒星系统居然往增程器里塞了一块66度的大锂包,还带800V高压快充接口。我邻居去年买的一台别家增程SUV,经常吹牛说自家能当“伪纯电”开,一个月只加两次油。虽然实际使用可能达不到官方宣传那么夸张,但起码让人觉得“不焦虑”。
而反观比亚迪,好像还是靠低油耗打底,把用户引导成HEV模式使用。我舅舅去年入手一台宋L,每次都嫌弃只能偶尔全靠用一点点纯电,“明明写着插混,其实根本不是给城市通勤准备。”后来他琢磨干脆天天当燃油车使,再省也是心理落差大。他媳妇更直接,每回停车场看到旁边同价位竞品还能满格绿灯亮,都忍不住叨咕一句:“要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选那个。”
所以现在身边不少人建议,比亚迪应该痛快砍掉那些60km以下的小容量版本,要么120km起步,要么直接200+搞到底,而且必须带上快充接口——最好26kW以上吧,不然谁愿意等慢悠悠地补能?技术迭代这么多年,该舍弃过去思路的时候不能犹豫,否则迟早被后浪拍死沙滩上。这话听起来狠,其实每个老牌自主品牌都有过类似阶段,只不过有人转弯果断,有人慢半拍而已。
前阵子我顺道去了趟旧货市场,看见一个哥们在收二手动力包。他随口提一句:“短续航卖不上价,你懂吧?没人愿意折腾换装。”我才意识到,这类产品未来残值风险其实挺高。不光用户难受,经销商回收压力也大,到时候堆仓库都愁坏了老板娘。所以,无论从体验还是后期价值考虑,是不是到了彻底革新的时候?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源于维修技师、小区邻居及微信群聊天记录等生活碎片,如有误传请谅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