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认识日产了。
在汽车行业,老品牌常面临两种困境,要么困在历史里吃情怀,要么守着固有模式不敢变。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扎根40年,前半程靠着“技术日产”的口碑站稳脚跟,后半程却一度陷入“拧巴局面”——想跟上中国市场的快节奏,又放不开全球战略的束缚;想贴近本土用户,又跳不出传统的产品逻辑。
直到40周年这个节点,日产用一系列动作证明,它终于打破了这种束缚,把格局从“在中国卖车”拉到了“为中国造车、向全球输出”的新高度,也就是日产高层所提出的“在中国、向中国、为全球”。
日产四十年,格局重新打开
提起日产在华的历史,不能只提到四十年这个数字,要讲清楚它曾是“先行者”,也经历过“跟不上趟”的尴尬——这才是理解它如今打开格局的关键。
1973年,日产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比很多外资品牌早了十几年。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还很稚嫩,日产带来的不仅是车型,更是当时先进的制造理念。比如早期通过技术合作,把可靠、安全的造车标准落地,让不少中国用户第一次感受到家用车也能有好品质,这为后来的“技术日产”口碑打下了基础。
2003年是个重要转折点,日产与东风汽车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这个至今仍是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合作最深的合资项目,让日产从技术输出变成本土化生产。轩逸、天籁等车型很快成为家用车市场的常青树,20多年里,合资公司不仅卖车,还搭建了本土化的供应链和研发团队,按理说,这该是日产“本土化”的起点,但后来的发展却逐渐“拧巴”起来。
最明显的问题是全球优先盖过了本土需求。过去几年,中国市场的电驱化、智能化浪潮来得又快又猛,用户想要新能源车型和智能化技术,而绝大部分合资品牌的反馈都较为滞后。这不是因为日产等合资车企没技术,而是他们当时的战略都更偏向全球车型中国化微调,不敢让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定义,慢慢被贴上“传统”、“保守”的标签。
用日产汽车CEO伊凡・埃斯皮诺萨的话来说,“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技术引领地位与用户洞察,正为全球汽车行业树立标杆”。认识到这一点后,日产选择在40周年打开格局,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市场的地位变了,竞争环境变了,自身的战略需求也变了,不调整,就会失去未来。
在40周年发布会现场,日产多次提到中国已经不是全球市场的一个分支,而是全球创新的核心。譬如,伊凡・埃斯皮诺萨在40周年品牌之夜上明确谈到:“这场(日产的)转型的关键在中国。”过去,外资品牌把中国当销量洼地,现在却必须把中国当技术策源地。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的用户需求全球最苛刻,甚至供应链成熟度(比如电池、芯片)也领先全球。
如果还抱着把全球车型卖到中国的思路,合资品牌根本没法和中国品牌竞争。日产想实现“Re:Nissan”商业计划(重新定义品牌价值),就必须靠中国市场破局,这是最现实的需求。
从市场层面谈,竞争倒逼合资品牌进行一场是深刻的调整。这些年,中国品牌不仅在新能源赛道上快速崛起,还开始向中高端市场进攻。正如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所说,他刚回到中国时“深感压力”,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必须加速”——不打开格局,不把本土团队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就没法快速响应市场,最终会被用户抛弃。
最后,合资模式的转变也要求日产转变思路。东风汽车与日产合作22年,早已不是资本合资那么简单。对此,东风汽车集团副总经理周锋提到,双方是“战略上的‘合心’,行动上的‘合力’”。
这种深度合作,意味着日产不能再把中国团队当执行者,而要当共创者。只有让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开发、供应链整合,才能真正利用好合资的优势,造出既符合中国用户需求,又能反哺全球的车型。
日产如何打开格局、重塑激情?
日产的“格局打开”,不是喊口号,而是落到了战略、产品、组织三个实处,核心只有一个,让中国市场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创造。
在战略上,日产转向“Glocal模式”,实现“为中国造车,向全球输出”。马智欣在活动中强调,日产要在全新的Glocal(全球本土化)模式下,“真正实现为中国造车,并从中国走向全球”。
这不是空话,过去,中国团队要等全球总部定产品方向,现在他们有了“产品定义、开发节奏、供应链整合、价格策略”的主动权。比如这次发布的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就是基于日产全新新能源技术架构,专门针对中国用户“对插混轿车的需求”开发的,未来这款车的技术和经验,还会用到日产全球的插混车型上。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销售端,而是研发端+输出端,战略地位完全不同。
在产品上,日产则精准破局,不再全面撒网。过去日产的产品在家用领域表现出色,但产品标签较为模糊,现在却针对性地补上了短板。如新推出的N6,是为了抢占插混轿车市场,补上新能源产品线的空白;推出天籁・鸿蒙座舱版,是联合华为打破“燃油车无智能”的偏见,用“全球首个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身份,吸引“既要舒适又要智能”的中高端用户;而计划明年引入的ZNISMO,则是为了唤醒日产品牌的“运动基因”,抓住年轻玩家群体。
这三款车覆盖了家用、智能、性能三个维度,每一款都瞄准了中国市场的“精准需求”,不再是全球款引入的将就。
此外,格局打开的核心,仍然是“人”。日产这两年做了一个关键决策,给中国团队更高的信任和授权,同时大胆启用年轻设计师,以塑造日产汽车“年轻、创新、充满激情”的焕新形象。
现在负责N7、N6、天籁・鸿蒙座舱设计的,就是日产的中国年轻设计师团队——他们懂中国年轻人的审美,知道竞争同质化的当下,人的温度更重要;也懂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户外潮玩、家庭出行的场景需求。
这一点正如马智欣所说,这支本土精英与全球人才融合的团队,是日产“最核心的竞争力”。当本土团队有了决策权,年轻人有了话语权,老品牌的创新才不会“隔靴搔痒”。
有文说:
日产40周年的格局打开,给所有老品牌提了个醒,历史不是包袱,而是底气,但这份底气要转化成新的竞争力,必须放下传统的束缚,真正扎根本土市场。过去的日产,拧巴在全球与本土的矛盾里;现在的日产,找到了以中国为核心,反哺全球的新路径。
对用户来说,“技术日产”的标签没变,但背后多了懂中国、敢创新的新内涵。接下来,就看日产能不能把这份打开的格局坚持下去,毕竟,40周年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的产品和市场表现里。(撰文丨欧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