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9万买这台轴距2980mm的七座车,新能源车主在服务区沉默了40分钟后问我一个问题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旁边,一个理想车主盯着我的车看了好一会儿,憋出一句话:“你第三排真能坐人?”他刚把岳父母从第三排“解救”出来,两位老人腿都麻了。我让他钻进我这台揽境的第三排试试,这哥们儿1米78的个子,坐下后愣了几秒:“卧槽,这地板是平的?”
是的,平的。没有电池包那坨凸起,腿能正常摆,不用蜷着。
他在那充电,我去上了个厕所、买了杯咖啡回来,充电桩还在闪绿灯。这时候才明白,为啥最近身边几个跑长途的朋友,又开始琢磨燃油车了。
都2025年了,谁还在研究燃油发动机?
我也纳闷。朋友提车那天特意跟我科普了半天什么第五代EA888,说涡轮是可变截面的,跟保时捷某款车用的是一个路子。当时我就笑了,这年头还有人吹发动机?
结果上车就被打脸。红绿灯起步那一下,比我想象中窜得快。后来才知道1700转就能给满扭矩,不像老款燃油车非得踩到3000转才有劲儿。市区里超个公交车、变个道,油门跟脚够灵敏。
跑了一趟京郊,来回300多公里,高速加国道,全程空调开着,表显8.3个油。加满一箱能跑700多公里,这续航焦虑基本不存在。服务区那会儿,理想车主还在充电,我已经加完油买完水果准备走了。
燃油车搞辅助驾驶,是不是玩票?
我原本也这么想。智能驾驶不是新能源车的专利吗?
上了高速才发现,这车的车道保持和自动跟车做得挺稳。长直路段基本不用踩油门,方向盘会自己微调,跟前车距离也把握得恰当。朋友说燃油车做这个其实挺难,油门刹车都是机械液压,不像电车那么好控制。
有一段路要超车,打转向灯后它自己变道出去了,整个过程没有那种突然加速的冲撞感。虽然跟那些动不动OTA升级的新势力比,功能可能朴素了点,但至少没出过幺蛾子。
这倒是符合德系车的尿性——不整那些花活儿,但该有的都给你做扎实。
后备箱能装多少东西,决定了周末去哪玩
这次出门带了三个大人、两个小孩、一条狗,还有帐篷睡袋折叠桌椅一堆东西。第三排坐两个小孩刚好,后备箱塞下四个箱子外加零碎杂物,关门的时候还有余量。
朋友说如果只坐五个人,第三排放倒后进深能到2米2,铺个充气床垫就是移动酒店。这话听着夸张,但对于喜欢自驾游的人来说,这空间确实够折腾。
相比之下,那些新能源大六座虽然看着也挺能装,但底盘电池包占了不少高度,后备箱纵深总感觉差那么一截。而且冬天电池衰减厉害,开暖风续航直接腰斩,出趟远门得提前规划充电点。
燃油车就省心多了,看到加油站就能补给,想去哪去哪。
中控大屏的逻辑,藏着车企的态度
这车的车机系统挺有意思。屏幕够大,反应也快,语音助手能听懂“把温度调舒服点”这种模糊指令,自动降到25度左右。副驾那块屏可以单独放剧,不影响驾驶位。
但整个UI设计看着就挺朴实,没那些花里胡哨的动画特效,点哪反应哪,不绕弯子。这跟那些新势力的思路完全不同——人家恨不得把所有功能都塞进去,各种二级三级菜单,有时候调个空调都得找半天。
或许传统车企的想法就是:你要的功能我都给,但不会逼着你学习新操作逻辑。这种保守在年轻人眼里可能显得老土,但对于上了年纪的父母来说,反而更友好。
26.99万这个价格,到底买的是什么?
没有4S店那套讨价还价的戏码,直接明码标价。据说还送终身质保,具体条款没细看,但听着比那些三年十万公里靠谱。
算了笔账:这车如果开六年,加上油耗、保养、保险,平均每年用车成本大概4万出头。新能源车虽然电费便宜,但电池质保到期后如果要换,那可是好几万的支出。更别说冬天续航缩水、充电排队这些隐性成本。
当然,如果你家有固定车位能装充电桩,每天就上下班代步,那选纯电没毛病。但要是像我这种经常出差、周末爱带家人到处跑的,燃油车的灵活性还是要高一档。
谁说燃油车就该被淘汰?
回来这一路上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技术进步到底是为了什么?
新能源这两年确实热闹,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OTA升级、语音交互、自动泊车,玩得花样百出。但有时候静下来想想,这些东西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就说智能驾驶吧,城市NOA听着高大上,实际用起来有多少人真敢撒手?倒是高速跟车、车道保持这种基础功能,用得最频繁也最实用。
还有续航问题。纯电车标600公里,冬天开暖风能跑400就不错了。跑长途还得提前规划路线,祈祷服务区充电桩没坏、没被占、不用排队。而燃油车加满油随便跑,这种自由感是真金白银换不来的。
这台车更像是给那些“懂车”的人准备的。不追求什么爆发式加速,不需要每周OTA推送,就想要一台靠谱的家用车——空间够大,动力够用,配置跟得上时代但不瞎折腾。
服务区那个理想车主走之前问了我一句:“你这车买的时候纠结吗?”
我想了想说:“纠结过,但开上之后就不纠结了。”
他点点头,若有所思地上了车。充电桩显示还剩15分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