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

你知道中国的新能源车,已经连续9年销量世界第一吗?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这个成绩乍一听,甭提多得劲。可有意思的是,最近网上却有一种声音,认为所谓的新能源车热潮可能是“世纪骗局”。而且不光是个体的怀疑,连一些好几百岁的老牌欧美车企也纷纷行动起来,砸亿美元死磕内燃机技术,似乎正在暗示我们:新能源不靠谱,传统燃油车才是正解。

那到底真相是啥呢?今天咱就来聊聊,新能源车到底是不是骗局?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讨论,我倒有点懵。这些年,新能源车的确火得一塌糊涂,可骗局?不至于吧。不过转念一想,我也明白,想着还是得上点真实的数据和案例,看看这事儿究竟是不是有“内鬼”。

翻了不少资料,三个扎心的现实映入眼帘:骗人的吗?有,但骗的不是车,是行业;是真是假,到底得看利益;谁赢谁输,还得往未来看。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现实一:骗局确实有,但锅可能也背得冤了

先说说这个所谓的骗局吧。客观地讲,新能源确实被扣过不少“骗人”的帽子。有些公司打着新能源的旗号,比如云南某家充电桩投资公司,号称年化收益率能达200%,结果卷走了5400万投资款。又比如海南某团伙靠“空气充电桩”套路,卖出去2万台设备吸金10个亿,最后真正落地的充电桩只有寥寥123台。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看到这你可能气不打一处来,新能源车咋就变成“韭菜收割机”?问题是,这锅真不能扣给技术本身。绿能、环保,这些都是好东西,愿意为它买单无可厚非,但偏偏总有些人打着旗号谋私利,笼统地说是“新能源骗局”可就太冤了。

至于另一种“骗局”,也得提一下:车企虚标续航。这事很多司机都心里有数吧?说好的能跑500公里,开着开着到了200公里就开始慌。这样的事,自然让人更愿意去骂“新能源车”是骗局。可细想一下,有些燃油车标号明明也常常虚浮——到底是谁的问题,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现实二:欧美死守内燃机,其实是资本的利益之争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说欧美汽车巨头们不太买新能源车的账,砸大钱琢磨新款内燃机的研发,比如传说中的乙醇混动车型。听着还挺靠谱,可真相其实没那么简单。数据已经摆在台面上,奔驰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销路,只有11%;而福特电动车业务一整年亏了40亿美元——咋整,也不是赚了大钱的样子。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为啥呢?就是一场奶牛博弈。“奶牛”指的就是燃油车,那可是个确保卖一辆车就赚钱的买卖;加油只要五分钟,跑600公里,不仅油站管理成体系,维修花费还超便宜。你让这些汽车巨头放弃这个摇钱树,去试水可能亏本的电车,换了你是资本家,愿意吗?

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欧洲车企过去上百年里都是围着内燃机技术搞的,可以说小到螺栓大到销售体系,几乎全套产业链都围绕内燃机转。你让它改换新能源阵营,意味着将这一切全打碎重建,不光是资本家要掏钱,还有至少几十万相关从业者饭碗难保。看着中国新能源车搞得风生水起,欧美巨头除了砸钱苟延残喘,真是又无奈又别扭。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现实三:中国换道超车,欧美玩拖字诀

回到咱自己的新能源车市场。中国这些年,是真的靠实打实的劲头拼出来的,什么都往前赶。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那是顶级水平;还有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圈了不少粉。别的不说,就说远在中东沙漠的地区,如今都能见到咱们的充电站。

新能源车真的是骗局?揭秘中美欧汽车业百年博弈的真相!-有驾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预计销量能突破1650万辆,渗透率说不定能冲到55%。美国和欧洲只能干瞪眼,回来继续死磕内燃机。可再怎么努力,这时间差,总得承认吧?更犀利一点讲,欧美的“拖延”和各种“能源争议”,某些场面上不免有点像故意打领头羊的节奏。

有意思的是,欧盟原本信誓旦旦说2035要禁售燃油车,结果前阵子妥协了,答应允许合成燃料[e-fuels]汽车继续卖。乍一听,以为是找到了后路,但仔细一研究才发现,这种乙醇提取的合成燃料成本起码10美元/升,未来最乐观也要2美元/升,这就是个比烧油还烧钱的技术。

讲到这儿,你大概已经有答案了。新能源车是不是骗局?并不一定!更准确说,它其实是整个汽车工业百年历史最激烈的一场产业切换赛。消费者的数据早就说明了——去年中国的新能源车销售了688.7万辆,占全球销路61.2%。这还只是开始。

说到咱们普通人也没必要站那喊口号。因为这背后其实没有反派,只有不同利益的博弈。中国从燃油车时代起步时就落后了发动机、变速箱技术,硬追了百年才发现追不上,才下定决心换道超车。欧美是燃油车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不甘心失去优势。双方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逻辑。

未来十年,我们会真正见证这场变革。等10万块的国产电车塞满激光雷达时,欧美燃油车还能靠内燃机续命多久?答案已经隐隐浮现。

这事吧,谁才是赢家,不靠嘴说。还是得靠市场,用消费者的钱包来投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