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在新能源圈最近有啥比“10万块就能带半固态电池车回家”更炸裂的消息吗。
甭管你是不是铁杆车迷,看到MG4那9.98万限时价,手里那台油车都得纠结一下了。
再看这一波操作,上汽和华为搞了个大动作,签了深化合作协议,半固态电池成了绝对主角,一下子让整个车市都躁动起来。
这事到底咋回事,是科技骗补还是真革命。
莫不是又来一场“PPT电池”秀,把大家的情怀钓了个精光,只是最后交付遥遥无期。
咱且先给这出新戏留个问号——这技术风口,真捱得住市场的风吹雨打吗。
可你要说这“半固态电池”,几个月前还是30万级高端车的标配,谁能想到它会跟10万级家用车凑一块。
变天的速度,简直像网游里随时刷新的史诗装备,谁把握得住谁就是最新王者。
车圈江湖,这一出手的确让人有点迷糊,啥叫半固态,跟全固态、液态差哪儿。
要是说技术参数,那就不啰嗦了,神炼半固态电池这套技术,直接在行业里“降维打击”。
据说热稳定性提升了20摄氏度,夏天那种谁家车自燃的视频不用再刷朋友圈了。
还有啥极寒抗性,零下30度还能正常用电,东北小伙伴再也不用嚷嚷“一到冬天电车成了残疾”吧。
充电时间提速三成,从30%到80%只需30分钟,这效率简直像吃自助餐,一盘码得满满当当却几口扫光。
还有大家最焦虑的续航,这玩意儿电芯能量密度喊到500-800Wh/L,配高电压锰基正极材料,纯电跑1000公里不虚标。
这些数据不是靠嘴皮子吹的,和传统液态锂电池比,能量密度直接翻倍,低温衰减压到不到5%。
要问为啥能破圈,除了性能进步,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刺痛点——成本。
你瞅,全固态电池量产成本是液态锂电池两倍往上,哪怕再牛,价格下不来,用户根本舍不得买。
半固态电池切得妙,保留部分液态电解质,实现降本增效,把成本压到液态锂电池1.2-1.5倍。
价格咋就能腰斩到10万级。
一句话,真正让用户爽到的是高性价比——科技跑在前面,钱包还能跟得上。
也是怪不得这一波行业连夜开会,谁都担心再晚一步,自己在主流赛道上就只能坐看别家表演了。
这步棋把10万级纯电市场空间直接拉升,有MG4的超高性价比,想想去年五菱缤果年销20万台,MG4一旦爆发估计只是时间问题。
上汽集团,靠这块电池,新能源业务盘子有望再拓大一圈。
去年半年报,新能源业务占比已经摸到28%,这成长速度放眼国内车企也是抢眼。
而电池材料端,也是跟着水涨船高。
说起来,半固态电池里的“高电压锰基正极材料”直接拉升了锰矿需求。
湘潭电化专业做电解二氧化锰,产能在国内拔尖,产品已经进入多家头部电池厂商供应链。
红星发展的高纯硫酸锰全球占比能有15%,这两个名字成了锰基正极材料的代表。
固态电解质也在采量,虽说半固态电池目前液态占主,但界面改性材料需求暴涨。
新宙邦已经把固态电解质前驱体材料实现小批量出货,毛利率据说还超过40%。
一场技术升级的狂欢,背后不止有车企,在制造端、电池材料端都埋伏着一堆“潜力股”。
电池制造端,今年进步也挺猛。
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去年就给出了半固态电池样品。
它“凝聚态电池”路线和半固态技术高度贴合,布局称得上未雨绸缪。
蜂巢能源没上市,但母公司长城汽车在半固态领域压上了重注。
他们的新车型都上路试了,新能源转型速度再提档,满满都是干货。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这场革命还远远没到终点。
半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跃进产线,从明星车型一路杀进10万级市场,速度简直让人质疑:是不是科幻小说成真了。
消费者不用再把“续航焦虑”挂在嘴边,冬天掉电、充电排队都是过去式,长续航电动车逐渐走向大众日常不是梦,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而且这也让新能源车的市场逻辑从原来的政策驱动转变为实打实的技术驱动。
10万级高性价比车型一旦占满市场,谁还会看燃油车一眼。
没人愿意买“老掉牙”了,燃油车的“最后堡垒”大概率就守不住了。
说到投资者,一场新能源革命点燃的不只是买车人的热情,行业内部的投资风向标也悄悄切换。
A股市场,抓住半固态电池产业链的机会,讲究拼的是核心技术储备、是不是车企头部供应链成员。
一旦量产铺开,谁手里有独家料,谁就能在资本市场来个加速冲刺。
谁都想赶潮流,但这场革命有没有暗礁,谁也难说死。
比如半固态电池虽然牛,但产业链还没彻底成熟,头部车企和材料供应商在技术壁垒和扩产能力上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再有就是政策稳定性,市场接受度以及后续的售后环节,能不能顶住大规模应用,还是要多方试错。
有的甚至会担心,这种技术狂奔底下会不会埋了些小雷,比如安全测试、耐久性或者回收效率。
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谁跑最快谁吃肉,但没把基础打牢,也许一夜之间风向就变了。
要看未来,不能只盯着首发价,更要关注后续交付怎么样。
毕竟等车排队不是没人经历过,“技术落地”永远是考验。
铺垫这么久,也该揭开谜底了。
从表面看,MG4半固态版拉低门槛是行业大消息,但真正的意义在于,技术流已经开始全面碾压营销流。
不仅仅是价格杀入大众区间,更是一次从硬件底层重塑消费体验的尝试。
当用户们发现自己花小钱能买到长续航又安全的电车时,不想买都难,燃油车这一波真的危险了。
产业链各环节的“喜闻乐见”,看似是一场资本盛宴,实际上是技术与用户需求双向奔赴。
那些苦等“量产神话”的日子,也许真的就要过去。
行业新旧交替就在眼前。
但我们也别盲目乐观,毕竟技术更新迭代太快,产业和资本都要跟得上才成。
扭头一想,这场技术革命,还会给社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比如电池产业链也许会重新洗牌,相关制造业会不会从头到尾再来一次升级换代。
还有电池安全法规、回收产业,都是待考题。
谁笑到最后,得先拼创意,再扛住市场。
问一句,大家觉得半固态电池普及下来,是谁赢谁输,会引爆下一波出行潮流吗——聊聊你怎么看,未来你敢买这类技术新品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