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失速,纯电狂奔!李斌的拐点论与市场冰火两重天
数据撕裂:一场无声的倒戈
7月车市上演冰火对决。
增程车销量暴跌11.4%。
10.2万辆的成绩单,同比断崖式下滑。
而纯电?逆势增长24.5%。
新势力阵营中,纯电与增程的占比从去年的43%:57%彻底翻转至64%:36%。
理想汽车——曾经的增程霸主,7月交付量暴跌39.7%。
首次跌出前三。
问界M7降价5万,零跑砍掉增程版车型。
价格战打到骨折。
依然难阻颓势。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信仰的瓦解。
为什么增程突然不香了?
加油,成了最奢侈的选择
一位理想车主算过账:高速充电1.4元/度,跑500公里电费150元;加油却要300多元。
“傻子才用油!”
理想车主抢充电桩#冲上热搜。
真相赤裸:85%的增程车主日常用电不足150公里,超65%里程纯电驱动。
油箱?不过是心理安慰的装饰品。
纯电的复仇:技术填平所有短板
•续航焦虑终结:Model 3突破830km,高压快充5分钟补能520公里。
•成本碾压:碳酸锂价格从60万/吨暴跌至10万/吨,纯电电池成本骤降40%。增程与纯电的价差从3-4万缩至1万内。
•基建反杀:全国充电桩1669万根,北京五环内密度达34.3根/平方公里。318国道铺满换电站,珠峰大本营都能充电。
李斌的比喻一针见血:“增程背着两套系统,像扛着煤气罐跑步”。
政策绞索:绿牌特权消失
上海取消增程车免费绿牌。
多米诺骨牌倒下。
全国三分之一的增程车曾销往上海。
政策一变,根基动摇。
2025年是新能源免征购置税最后一年。
2026年起减半征收。
补贴彻底转向纯电。
用户用脚投票
60%的增程车主换车时转向纯电。
他们不再需要“安全毯”。
纯电的静谧、空间、智能化体验——已成新刚需。
增程的反击:从“能开”到“开得好”
车企在技术悬崖边急转弯。
“大电池+超快充”路线成为救命稻草:
•智己“恒星”增程系统搭载66kWh电池,纯电续航450公里。
•小鹏X9增程版、昊铂HL同步跟进800V快充。
奇瑞风云T11更以1400km综合续航叫板纯电。
但质疑声四起:
“电池做到66度电,成本直逼纯电,为何不直接买电车?”
理想车主抱怨馈电油耗飙至8-10L/100km,与燃油车无异。
高端市场死守利润堡垒
增程仍是“利润奶牛”。
问界M8增程版与纯电同价,试图以情绪价值破局。
尊界S800的800V雪鹄系统,亏电动力不衰减——主打“安全感溢价”。
北方极寒地区、无桩用户、长途货运场景。
仍是增程的喘息之地。
终局猜想:谁会被淘汰?
市场亮出淘汰法则:
1. 技术混子型:靠低价增程割韭菜,却无纯电储备的二线品牌。
2. 路径依赖型:死守增程利润,转型迟缓的巨头(如理想若i8再败,危矣)。
3. 定位模糊型:增程/纯电两头押注,产品同质化的跟风者。
李斌断言:“增程大三排SUV时代落幕”。
蔚来换电站突破3469座。
“充电比加油方便” 正从口号变为现实。
但增程不会消亡。
它正蜕变为中高端市场的“场景化补能方案”。
如同手机备用电池——
“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写在最后:拐点的真相
纯电拐点已至?
是的。当续航突破心理阈值,当充电比加油更方便,当价差缩至万元内——
背着油箱的电动车,终将成为时代标本。
但技术路线从不非黑即白。
赢家永远是成本与体验的掌控者。
增程若想活下来——
要么把油费降到电费水平。
要么把情绪价值做到极致。
正如珠峰脚下的充电桩所昭示:
真正的黄金时代,属于解决痛点的人,而非捍卫标签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