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参加COP30,展示低碳方案,助力气候治理

贝伦的空气,湿润里混杂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

作为COP30的会场,这里原本只属于亚马逊的雨林与河道,突然挤进了全球气候治理的种种理想与现实。

作为一个调查者——或许也是个有职业病的旁观者——我更在意那些会议外的细节:会场门口有一辆新能源车静静停着,标牌上赫然写着“Geely”,仿佛在等着接受盘问。

人群熙攘,发言稿与数据表在文件夹里摩擦,大家都期待着能在这场全球气候的“大审判”里分得一杯羹。

吉利参加COP30,展示低碳方案,助力气候治理-有驾

如果你是吉利的代表,会不会在被问到“你们到底有哪些真实低碳成果”时,脑子里闪过的不只是宣传口径?

会不会想,自己的每一个承诺都是一张被放大镜审视的“证据”?

又或者,你是环保组织的观察员,面对吉利“2045碳中和”目标那堆数据,你会怀疑“真能做到吗”,还是会在心里默默记下“这家伙至少是敢写出来的”。

回到事件本身。

《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的节点,全球气候治理像一场持续升级的推理剧,主线永远是温室气体减排和“谁为全球气候买单”。

这次COP30上,吉利作为中国汽车产业低碳转型的代表,被拉上舞台,不仅参加联合国发布会,还在中国角主题边会亮出成绩单。

吉利高管们,带着满满一箱“绿色实践”的证据,把“全球合作”“低碳供应链”“新能源销量”这些词汇一次又一次打在屏幕上。

我查阅了他们的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新能源车销量117万辆,出口同比增长214%。

单月新能源渗透率最高60.5%。

吉利参加COP30,展示低碳方案,助力气候治理-有驾

按照他们的算法,单车使用端碳排放较2021年减少近30%。

听起来像是把环保和商业同时做成了“流水线上的KPI”。

更深一层:制造端,六大基地100%可再生电力,循环利用端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无废工厂、3家零碳工厂。

供应链端“吉碳云”“吉溯云”平台,1万种零部件碳足迹核算,1600家供应商溯源,碳排放比基准年降8%。

甚至还“自带主机厂引领、零部件协同”的产业生态。

这些数字,像极了法庭上的证物,一条条罗列出来,等着大家去质疑、去验证、去推理出“事实的真相”。

但如果用旁观者眼光看,你会发现整个产业链,其实更像一场复杂的连环案。

吉利试图用“全链路低碳生态”把每一个环节都变成“无罪推定”,可问题是,这么多环节,谁来保证没有“漏网之鱼”?

每一份碳足迹核算,每一条供应商降碳曲线,背后都藏着技术迭代、管理协同、甚至市场博弈的痕迹。

吉利参加COP30,展示低碳方案,助力气候治理-有驾

当然,有人会说,吉利这场“绿色秀”,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我不喜欢下定论——毕竟,现实中没有全黑或全白的案卷,只有灰色地带。

吉利的绿色工厂、无废工厂、零碳工厂,在行业里确实是例外;入选全国首批“无废企业”,也是实打实的荣誉。

可别忘了,所谓“碳捕集-甲醇制备-运输加注-终端应用”产业链,都需要多重创新与长期投入。

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能否成为规模化典范?

卫星组网能否支撑智慧出行产业的绿色升级?

这些都考验着产业底层的“真实力”。

我得承认,吉利这类企业,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审讯”,确实比起不少同行更坦然。

作为中国首家以全球合作伙伴身份加入Drive Sustainability的车企,他们在供应链标准制定上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吉利参加COP30,展示低碳方案,助力气候治理-有驾

国际ESG评级AA级、行业优秀、中国车企第一,这些奖项与认证,是吉利用一连串数据和案例,努力证明自己在“全球绿色转型”里的专业角色。

不过,行业里的“证据链”,远比台上的数据复杂。

吉利能否真正跑赢2045碳中和目标,或者说,他们的“绿色智慧”究竟能走多远?

这不是一句“我们承诺”能解决的。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歌猛进背后,是市场结构的剧烈调整、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更新。

吉利EX5在全球33国热卖,巴西战略合作、五大洲市场布局,无疑是商业上的成功。

但低碳供应链的协同,新能源技术的持续创新,还有“绿色甲醇工厂”的落地,归根结底都要看长期执行力。

行业里有个古老的笑话:企业越爱谈使命和愿景,越说明现实压力大。

吉利喊出“创造可持续的出行未来,引领绿色智能通行生态”,我当然理解他们的用意——既是市场的自我证明,也是对外的公关牌。

吉利参加COP30,展示低碳方案,助力气候治理-有驾

但理性推演下来,如果没有真实的技术投入和管理创新,这些口号很快就会变成“空气中的鸡汤”。

把数据做成“证据”,需要的不只是算法,还有监督、反思和不断改进。

我时常自嘲——作为调查者,总是习惯用“怀疑一切”的态度查案。

看吉利这场“全球发布会”,有点像看一场精心制作的“企业自证清白”剧。

黑色幽默在于:所有人都知道,气候治理这个案子,主犯不是哪一家企业,而是整个产业、甚至是全球消费模式。

吉利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案卷整理得更利索。

我不打算为吉利“洗白”,也不会用一句“他们做得最好”来画句号。

现实永远比新闻稿复杂。

比如,供应链上的碳足迹核算,到底有多少是实测、多少是估算?

吉利参加COP30,展示低碳方案,助力气候治理-有驾

绿色工厂真的能做到全过程无废,还是只是某几个环节的减量?

未来2045年,碳中和目标能否兑现,谁来监督、谁来复盘?

这些问题,像贝伦雨林里的藤蔓,盘根错节,谁也无法一眼看穿。

最后,我留下一个开放的疑问: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案卷里,企业的绿色转型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资本逻辑下的新包装?

吉利的实践,或许只是这个庞大谜题的一个片段。

我们可以围观他们的数据和荣誉,也可以质疑他们的动机和执行。

但终归,现实需要的不只是“证据”,更需要每个环节的真实参与和持续反思。

所以,当你看到吉利在巴西的亮相,看到他们的数据、工厂、船只、卫星,别急着给出结论。

也许,下一个低碳“真相”,还在通往2045年的漫长路上。

你会怎么判断这场绿色变革的成败?

有没有哪一个细节,足以让你相信,企业和世界都能真正减碳,而不是只会讲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