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厌恶的隐形门拉手,可能会被淘汰

工信部刚把一份新规草案丢到公众面前:那种“无影无形”的全隐蔽车门把手,不能再想啥就啥了。 重点很明确:设计得让人能放心用,紧急情况下也能救命。

这个话题一下就炸了,车主、二手商和工程师都开始算账。 新规把关的三项要点被明确写出。

你厌恶的隐形门拉手,可能会被淘汰-有驾

第一,要预留足够的手部操作空间,给出具体尺寸要求,别把手伸进去像在摸黑。 第二,电子功能再炫,也得有机械解锁这个后手。

第三,现阶段流行的那种弹出式结构,被列入淘汰名单。 时间表也定好了:从2026年年初起,新车要先有机械解锁;到同年夏天,又要符合操作空间的规定。

已买的老车不用回厂改造,但以后新车你见不到现在这类“全隐身”样式了。 这样的变化,会不会把手里已有的隐藏把手车型打折?市场上有估算:二手车保值率可能下探5%到8%。

道理很简单。 买车的讲求安全感,标榜“高级感”但存在隐患的东西,二手买家通常难下手。

市面上的隐藏式把手并非一刀切,分出三种常见样式。 最常见的叫弹出式。

有机械的外翻,也有电动伸出的,特斯拉Model 3/Model Y、比亚迪汉等都用过。 另一类是半隐蔽,平时露出一个小触点或凹槽,按一下或轻抠就行,像领克Z20、比亚迪秦L这类车型采用的比较多。

最后是内扣式,把手藏门内的凹槽里,手要伸进去才能动,丰田bZ3等车型用过这种设计。 技术感是有的。

可是真实场景里经常出戏。 冬天把手被冻住的事屡见不鲜。

朋友亲身遭遇过。 车就在眼前。

你厌恶的隐形门拉手,可能会被淘汰-有驾

手动也打不开。 最后他用热水冲,差点把车漆烫坏。

网约车圈的段子也不敢笑。 乘客一脸懵逼,猛按车门缝,结果把漆划花,司机只好贴条说明:“先触发再拉门”,又尴尬又无奈。

更令人忧心的,是遇险时的后果。 2024年在山西运城发生的一起追尾并起火的事故,被救援人员反馈:隐蔽把手在碰撞后因为电路中断变得难以使用,外救需要先破窗再内解,救援时间被拖延了好几分钟。

救援队说,这类车从外部救援变得更复杂,可能比传统把手多耗5到10分钟。 在生死线上,这差距并不小。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很多设计只在车内保留机械备用。 车外几乎看不到手动解锁方案。

若碰撞导致车门变形,外部救援会遇到大麻烦。 好消息是,技术上可以做得更安全。

有车型已经在做折衷设计。 享界S9T采用两段式:平时电动,断电可机械抠开;领克Z20的半隐把手,紧急情况下也能机械撬动。

这说明问题不在创意,而在厂商愿不愿意把安全放在首位。 为什么厂商纷纷上这种把手?有两点:一是跟风效应。

你厌恶的隐形门拉手,可能会被淘汰-有驾

特斯拉先火起来,其他品牌怕落后。 二是营销口碑好卖相佳,能吸引追求“科技范儿”的年轻人。

再说一点硬数据:这种把手对风阻的改善有限。 研究表明,隐藏把手大约能减小0.12%的风阻,续航提升非常有限。

成本却高得多,某些隐形把手的制造费用是传统把手的2到4倍,故障率也普遍更高。 用一句网络话来说,就是“买了高颜值,可能要背锅维修费”。 个人看法是:不能一棍子否定隐藏设计。

好的创意值得鼓励。 问题出在只追外观,不把应急和可靠性做足。

新规的价值就在此:给创新设底线。 无论多时髦,先把安全和可用性做到位,再谈美学。

给普通消费者几点建议。 真心爱颜值的车友,买前查清楚有没有外部机械解锁的后备方案。

更看重实用的人,选择半隐藏或传统把手更稳妥。 想要两全其美?挑那些在极端情况下也考虑了救援可行性的车型。

结尾说两句大众能感同身受的话:车不只是好看就行。 它还要在最危急时刻帮你活着离开。

设计要有颜值,也得有担当。 你会因为这项新规而改变购车偏好吗?欢迎评论告诉我你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