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去逛4S店,正撞见个中年大叔指着辆标价近20万的车跟销售掰扯:"再降三万,14万能成交我现在就提!"销售小哥笑得比哭还难看:"哥,这价真是贴着成本线了,厂里都快揭不开锅..."这话不假。七月中央开的那场重磅财会会议,把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推到了风口浪尖。咱们喊着要让汽车接棒房地产成为新引擎,谁承想被大洋彼岸的贸易摩擦绊了个跟头?出口遇冷转内销,高负债的车企只能玩命降价回血,硬生生把"做大蛋糕"搞成了"卷死同行"的生死局。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玩法,老祖宗的智慧早就敲过警钟: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偏偏有人不信邪,觉得喝了几年洋墨水,就能把"高负债运营"玩成点金术。搞什么供应链融资、现金流承压,说穿了不就是借钱续命?结果呢?利息被银行赚走一截,股东分红又刮掉一层,渠道商再把利润啃下一块。最后落到兜里的仨瓜俩枣,连换条生产线螺丝钉的钱都不够!表面风光的促销海报后面,是工人拧螺丝拧出火星子的流水线,是财务科熬夜做账熬红的眼睛。
真有人信"薄利多销"能救企业?您仔细琢磨琢磨。这波降价潮逼着车企从原材料采购就开始克扣,螺丝少拧两圈、车漆薄刷一层,连安全气囊传感器都能省则省。等消费者开回家才发现问题?黄花菜都凉了!有汽修厂老师傅跟我唠:"今年接的准新车,比开了五六年的老车毛病还多,您说邪乎不?"便宜没好货的老话,在汽车这动辄牵扯人命的行当里,真不是吓唬人的。
最扎心的是车间里的董大爷。老人在流水线上干了三十年,现在拿着新出的工资条直发愣:"说是车企亏钱,可我们加班时长倒涨了三分之一。"卷来卷去,卷得一线工人腰肌劳损越来越普遍,加班补贴越算越稀薄。有同行私下跟我叹气:"车间食堂的荤菜从大排变成肉末,红烧肉都改半月见了,还谈什么产业升级?"这话糙理不糙——工人连口热乎饭都吃不安稳,哪来的底气造好车?
卷对工人有什么用?那些喊着"亏本也要清库存"的老板,转头就坐着私人飞机找风投救急;琢磨着抄底收购的同业对手,早就备好律师团等着吃"病企"的尸体。这场表面轰轰烈烈的价格战,说穿了就是资本腾挪的游戏。等尘埃落定,该拿的分毫不落,受伤的永远是流水线上讨生活的工人。这不正应了那句糙理不糙的老话:"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中央此刻出手整顿,恰恰给这场乱象按下了暂停键。不是不让竞争,而是要争在创新研发上,争在品牌价值上,争在把全钢化玻璃换成纳米防爆膜的技术突破上。靠克扣员工福利和偷工减料抢市场?那是耍流氓!有位参与政策研讨的专家说得实在:"没有一线工匠的体面,哪来中国制造的体面?把工人逼到骑电动车通勤都加不起油的地步,造出的汽车敢开上路吗?"当流水线上的安全帽再也映不出笑脸,厂房里的螺丝刀声早晚会变成停产线的叹息。
眼下这场车轮滚滚下的生存游戏,该看清真相了。与其被资本游戏忽悠着互撕,不如把方向盘真正掌握在造车人手里。毕竟踩下价格战油门的脚可以随时抽离,但工厂里打磨车架的一双手、检验设备的一双眼,才是撑起中国制造最真实的脊梁。当生产线上响起的不再是价格战警报,而是工人午休时的笑声时,中国汽车的轮胎才能真正扎进新经济的土壤。这方向盘该往哪打,得等您品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