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那张新车图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手机屏幕是不是沾了油,或者是哪里来的山寨渲染图。
使劲揉了两把眼睛。
再看。
心里头那个滋味,怎么形容呢?
就像是你一直敬重的一个硬汉大哥,突然穿了一身不仅不合身、还显得特别幼稚的童装出来站台,脸上还挂着尴尬的笑。
这哪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保时捷卡宴啊?
这分明就是个吃胖了、脸还有点浮肿的Macan。
这事儿,咱们得把那个所谓的品牌滤镜给撤了,实打实地聊聊。
咱们都知道,现在的汽车设计圈,有个怪毛病。
好像一沾上“新能源”这三个字,设计师的脑子就被格式化了。
不管以前你是造坦克的还是造跑车的,现在的目标就一个:风阻系数。
为了让那个续航数字好看点,为了让风能顺滑地溜过去。
所有的棱角,磨平。
所有的霸气,收敛。
结果呢?
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大肥皂”样。
你说它是保时捷吧,那个标确实还在。
但你挡住那个标,再看看那个分体式的大灯。
那种“眯眯眼”的设计,放在超跑上,那叫犀利,那叫未来感。
但是放在一辆主打气场、主打压迫感的中大型SUV上?
那就是没睡醒。
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小家子气”。
咱们回忆回忆,2002年第一代卡宴出来的时候是啥样?
那时候大家都说它长得怪,说它是“青蛙脸贴在坦克上”。
但是——
没人敢说它没气场。
那车往路边一停,就像个穿着黑西装的保镖,两个鼻孔瞪着你,谁都不敢轻易加塞。
那是保时捷当年砸锅卖铁用来救命的车,是带着一股子“老子就是要赚钱活下去”的狠劲儿造出来的。
那股劲儿,就是卡宴的魂。
后来几代,越来越精致,线条越来越顺,但那个“虎式”的前脸,始终没变。
它始终在告诉你:我是大哥。
可你看现在这个纯电版。
线条是流畅了,前脸是封闭了。
但那个气势呢?
就像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中年人,满脸写着“和气生财”,一脸的慈祥。
甚至有点“憨”。
这对于一辆售价注定要在百万级别的旗舰SUV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守旧,你这是不懂新的审美趋势。
别扯了。
审美这东西,确实是主观的。
但“阶级属性”这东西,是客观的。
买卡宴的人,真的在乎那个风阻系数是从0.29变成了0.25吗?
真的在乎少那几度电的能耗吗?
他们在乎的,是这车开出去,别人能一眼认出来:
“哟,卡宴。”
而不是:
“诶?这哥们买了个新款Macan啊?挺大只啊。”
这就尴尬了。
这就好比你花了爱马仕的钱,买了个长得像优衣库的包。
质量再好,皮料再顶,但在社交场合,它就是“差点意思”。
保时捷一直以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把“等级森严”这四个字刻在了骨子里。
911是神,卡宴是摇钱树,Macan是入门券。
每一层级,泾渭分明,谁也不能逾越。
但这次,这个“胖头鱼”造型,直接模糊了卡宴和Macan的界限。
这是犯了豪车设计的大忌——旗舰下沉。
让大哥穿小弟的衣服,大哥不乐意;小弟虽然看着高兴,但也没法再仰视大哥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品牌的整体溢价能力往下掉。
再往深了想,这背后是不是还有点别的猫腻?
大众集团。
这个庞大的汽车帝国,最擅长的就是“套娃”和“平台化”。
以前是燃油车平台,大家共用发动机、变速箱底子。
现在是PPE平台,保时捷和奥迪穿一条裤子。
奥迪Q6 e-tron长啥样?
也是圆润,也是分体灯,也是那个调调。
保时捷这新卡宴,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一股浓浓的“奥迪味儿”。
那种德系工程师为了效率、为了通用化而做出的妥协,在这个前脸上一览无余。
这就让人心里犯嘀咕。
以前我们买保时捷,觉得那是德国工艺皇冠上的明珠,是独行特立的。
现在呢?
会不会感觉像是在买一辆“精装版”的大众或者奥迪?
当个性被共性吞噬,当品牌调性被集团战略裹挟。
那个盾形车标的含金量,还能剩下多少?
而且,咱们还得聊聊“纯电”这个大坑。
看看现在的二手车市场。
保时捷Taycan,那是当年的电车颜值天花板吧?
现在二手车价崩成什么样了?
简直就是“跳水冠军”。
这说明啥?
说明在纯电领域,传统的豪华品牌护城河,其实没那么深。
你的电机不比别人转得快多少,你的电池也不比别人多跑几百公里。
甚至在智能化这一块,还被国内的新势力追着打。
以前燃油车时代,保时捷有水平对置发动机,有PDK变速箱,那是独门绝技。
别人学不来。
现在呢?
三电系统,大家都差不多。
当你引以为傲的机械素质被抹平之后,剩下的竞争点是啥?
就是设计,就是品牌光环,就是那个“范儿”。
结果现在,连这个最关键的“范儿”,都要为了迎合所谓的电动化设计语言而丢掉。
这不就是自废武功吗?
这就好比一个绝世武林高手。
以前靠内功深厚、招式凌厉独步天下。
现在大家都改用枪了。
这高手心想,那我也用枪吧。
结果他把自己的宝剑扔了,拿了一把和路人甲一模一样的滋水枪。
还告诉大家:“看,我也很现代化。”
这不可笑吗?
真正的豪华,应该是有定力的。
你看隔壁的大G。
不管怎么改,不管是不是出纯电版。
那个方盒子造型,它敢动吗?
它不敢。
因为它知道,那个方盒子就是它的命根子,就是它值两百万的理由。
哪怕风阻大得像堵墙,哪怕电耗高得吓人。
只要那个造型在,富豪们就愿意掏钱。
这就是“坚持”。
反观保时捷这次,似乎是有点慌了。
急于证明自己能造好电车,急于向主流的低风阻设计妥协。
结果就是丢了西瓜,也没捡着芝麻。
咱们这帮老百姓,或者说潜在的消费者,其实眼光毒得很。
车这东西,有时候是个伙伴,有时候是个面具。
特别是到了卡宴这个级别。
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出行需求。
它承载的是车主对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投射。
我希望我的车看起来是强壮的、稳重的、有力量的。
而不是圆滑的、软糯的、毫无攻击性的。
现在的社会环境,大家都在卷,都在拼。
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不好惹”一点?
结果你给我整这么一个“呆萌”的前脸。
开出去谈生意,气场先输一半。
对方开个老款X5,或者开个路虎揽胜。
你开个这玩意儿过去。
怎么看怎么像是来送孩子上学的全职奶爸。
不是说奶爸不好,但这和卡宴历代建立起来的“公路屠夫”形象,反差太大了。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欧洲那边的设计师,好像对东方审美,或者说对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的审美,有点误解。
他们可能觉得,未来感就是极简,就是圆润。
但在中国,在亚洲。
大家对“大车”的审美,往往还是偏向于“大气”、“魁梧”。
甚至带点“凶悍”。
你看现在国内卖得火的那些硬派SUV,哪个不是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
甚至连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在设计大型SUV的时候,都在强调车头的厚重感。
保时捷倒好。
反其道而行之。
把车头做扁,把大灯做小。
这感觉就像是,大家都在练肌肉,只有它在拼命减肥。
减到最后,瘦是瘦了,线条是有了。
但是那种让人看一眼就想“哇”出来的力量感,没了。
我就纳闷了。
难道设计师在画图的时候,就没有把老款卡宴的照片挂在墙上对比一下吗?
看看以前那个引擎盖上的隆起。
看看以前那个大嘴进气格栅的吞噬感。
那是多少人的梦想之车啊。
现在这个图一出来。
我估计二手车商都要笑醒了。
那些成色好的、大排量的燃油版卡宴,搞不好还得迎来一波涨价。
因为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这可能是最后一代“纯正”的保时捷SUV了。
以后的日子,可能就是一堆长得差不多的电动玩具在路上跑。
没有轰鸣声,没有换挡的顿挫感(哪怕是模拟的),甚至连长相都开始变得千篇一律。
那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会怀念。
怀念那个虽然费油、虽然顿挫,但是长得“真特么帅”的燃油时代。
说到底。
这不仅仅是一辆车的设计问题。
这是整个传统汽车工业在转型期的一种焦虑症体现。
他们害怕被时代抛弃。
害怕被说成是“老古董”。
所以拼命地去模仿新势力的样子,去迎合所谓的科技感。
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丢掉了自己最宝贵的历史积淀,去追赶别人最擅长的数字化游戏。
这笔买卖,怎么算怎么亏。
保时捷卡宴,本来是可以成为一个图腾的。
它可以告诉世界,哪怕是电车,也可以长得很霸气,也可以保留传统豪车的尊严。
但很遗憾。
至少从这张图上,我没看到尊严。
我只看到了妥协。
也许等到真车上市那天。
公关团队会有一万种说辞。
什么“致敬经典跑车线条”,什么“重新定义电动豪华”。
但在我这儿,在这个普通车迷,或者说曾经的潜在客户眼里。
它就是那个失去了灵魂的胖头鱼。
它可能很快,它可能很安静,它可能屏幕很大。
但它不再是那个让我看一眼就心跳加速的卡宴了。
这事儿,说起来挺矫情。
但对于喜欢车的人来说,这种失落感,是实实在在的。
就像是你看着自己喜欢的球队,换了个特别丑的队徽。
球还是那个球,队还是那个队。
但心里那个劲儿,泄了。
你说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从技术参数上看,肯定是进步。
但从人心上看,悬。
毕竟,买豪车的人,买的从来都不是参数。
买的是一种感觉。
一种“老子这钱花得值”的感觉。
现在这感觉没了,钱还掏得出来吗?
再说说这个“分体式大灯”。
这玩意儿现在简直就是汽车界的“网红脸”。
十辆新车里,有八辆都是这德行。
原本以为保时捷能免俗,能有点自己的坚持。
结果也是随大流。
这就让人觉得没意思了。
以前我们说保时捷的设计师是世界上最轻松的,因为911几十年不用大改。
现在看,他们可能是最“懒”的。
懒得去思考如何在电动时代延续品牌的基因,懒得去对抗集团的通用化指令。
直接拿来主义,直接套用流行元素。
反正牌子硬,反正不愁卖。
这种傲慢,早晚得吃亏。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那可是见过世面的。
国产电动车的设计,现在是百花齐放,要啥有啥。
你一个百万级的车,如果设计上拿不出点“碾压级”的东西。
光靠一个标,能撑多久?
看看隔壁的奔驰EQ系列。
那个“弓形车身”,那个圆润的造型。
为了低风阻,把S级的气场全搞没了。
结果销量是个什么样,大家都有数。
优惠十几万二十万都没人要。
这已经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了。
保时捷怎么就看不见呢?
还是说,他们觉得自己比奔驰更有号召力?
觉得保时捷的车主比奔驰的车主更不在乎颜值?
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
赌的是品牌的剩余价值,赌的是消费者的惯性。
但惯性这东西,是有摩擦力的。
一旦停下来,要想再推起来,那可就费了老鼻子劲了。
这事儿说白了。
其实就是车企里的“会计”打败了“艺术家”。
甚至打败了“工程师”。
在现在的造车逻辑里,成本控制、平台共用、风阻效率,这些能写在PPT上、能直接换算成利润率的数据,优先级太高了。
高到了可以牺牲审美、牺牲品牌独特性的地步。
那个拍板的人,可能看着报表笑了。
但他忘了,保时捷之所以是保时捷,恰恰是因为它以前不那么“听话”,不那么“算计”。
它是因为那种极致的、不妥协的魅力,才让人愿意掏空腰包。
现在,它变乖了,变精明了,变得和大家一样了。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爱它?
这不仅仅是一次改款的失败。
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标志着那个以设计为傲、以个性为荣的德系豪车时代,正在被一种极度理性的、数据驱动的平庸主义所取代。
在这个新时代里,车只是一台交通工具,一个移动终端。
再也不是那个能让人热血沸腾的机械猛兽。
对于那些手里攥着钱,想买个“梦想”的人来说。
这确实挺让人没劲的。
所以啊,别怪大家吐槽,也别怪大家怀旧。
实在是这眼前的“未来”,长得太让人提不起兴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