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极狐与被高估的北汽:张建勇的左右为难】
北汽集团手里攥着两张王牌:一张是硬派越野世家BJ系列,另一张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极狐。 ,这两张牌始终打不到一起。 当比亚迪方程豹用DMO混动平台横扫智能越野市场时,北汽内部还在为技术归属和业绩分成扯皮。
消费者对BJ60的质疑直击要害:“这也是你能干的活儿? ”而极狐的工程师们则困惑于市场对麦格纳底盘和华为智驾的冷漠。 技术冗余与品牌认知的错位,让北汽陷入“拿着金饭碗讨饭”的尴尬境地。
硬派越野车扬起尘土,智能电动车静默无声。 北汽集团的两条技术路线如同平行线,始终没有交汇点。
BJ40曾经凭借《战狼2》的东风成为硬汉符号,在坦克300出现前的空白期吃尽红利。 消费者对北汽的宽容度达到顶峰:悬架硬得像板砖被解释为“硬派作风”,风噪大像漏风被美化为“越野情怀”。 这种宽容源于当时15-20万价位硬派越野市场的垄断格局。
非承载式车身、分时四驱、可拆卸车顶,BJ40用不到牧马人一半的价格提供了80%的改装潜力。 垄断红利终会消散。 坦克300的出现让BJ40的短板暴露无遗,油耗高、内饰糙的问题再难用“平权”来掩饰。
新款BJ40在转向手感和底盘滤震上有了质的飞跃,消费者认知已经固化。 北汽试图用BJ60打破僵局,非承载式车身搭配四轮独立悬挂的设计理念看似兼顾越野与舒适,却在物理学面前遭遇挑战。
带大梁的车身结构导致自重极大、重心极高。 工程师们为了舒适性牺牲了整体桥后悬挂,悬挂行程变短导致极限通过能力打折。 硬核玩家嫌弃它“软”,家庭用户又抱怨2.3吨车重带来的多余震动和油耗。
BJ60上市时对标坦克500,实际进入的是理想L7的射程。 消费者在选车时会理性计算:草原越野一年可能就去一次,送娃上班却是天天都要的任务。 理想的智能化座舱和静谧性对BJ60形成降维打击。
极狐的困境更为典型。 麦格纳代工的底盘拥有德系豪华品牌的质感,华为ADS智驾系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白车身扭转刚度超过50000Nm/deg的数据堪比百万豪车。 这些技术优势完全被平庸的外观设计和北汽品牌的老化形象所拖累。
麦格纳在奥地利格拉茨工厂生产的奔驰G级和宝马5系,与极狐共享同一套MAFACT生产体系。 消费者关门时听到的厚重闷响,过减速带时底盘“只有声没有震”的质感,都是麦格纳制造标准的直观体现。
极狐阿尔法S HI版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本该成为市场爆款。 消费者对“代工”二字的误解,对北汽品牌的不信任,让这些技术冗余无法转化为市场认可。
北汽集团内部的组织架构加剧了这种割裂。 北京汽车和北汽新能源作为两个独立业务单元,在技术共享和渠道协同上存在天然障碍。 研发成本算谁的? 销售业绩归哪个团队? 这些内部博弈导致极狐的华为ADS 2.0智驾系统和800V超充技术始终未能赋能BJ系列。
方程豹豹5的成功印证了技术融合的可行性。 比亚迪将DMO混动平台与云辇-P系统无缝结合,打造出既能翻山越岭又能城市通勤的智能越野产品。 北汽比比亚迪更早掌握相关技术,却眼睁睁看着对手抢占赛道。
北汽蓝谷2024年销量8.1万辆,同比增长37.29%,对比比亚迪427万的年销量,差距显而易见。 极狐在20-30万元市场份额仅占1.2%,在理想、问界等新势力的挤压下艰难求生。
经销商网络是北汽的另一重矛盾。 遍布全国二三四线城市的销售渠道更适合燃油车销售模式,与极狐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直营体系格格不入。 传统经销商对智能汽车的销售和服务能力不足,削弱了极狐的市场表现。
BJ60增程版虽然加入了混动系统,智能化水平依然停留在传统燃油车的改良阶段。 车机流畅度和内饰精致感被消费者评价为“装修水平”,直男味太冲,缺乏新势力擅长的情绪价值营造。
北汽集团在研发上的投入并不吝啬,2024年研发支出超过130亿元。 T4研发基地与华为合作建设的智能生态超级工厂,实现了关键工序百分百自动化。 这些投入未能形成市场认可的差异化产品。
品牌战略的混乱同样困扰着北汽。 “北京汽车”既是上市公司名称又是品牌名称,导致消费者认知混淆。 北汽蓝谷更名为“北汽极狐”的尝试,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品牌老化的问题。
氢燃料客车和自动驾驶重卡展示了北汽的技术实力,乘用车市场的挫败让这些技术光环黯然失色。 当吉利完成全品牌技术架构打通,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横扫市场时,北汽的内部协同障碍显得尤为刺眼。
技术下放的阻力源于业绩考核体系。 如果BJ60使用极狐技术实现销量突破,极狐团队无法获得直接收益。 这种考核机制导致各业务单元倾向于封闭技术,而非开放共享。
北汽福田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车联网平台接入车辆超过260万辆。 商用车领域的数字化经验未能有效反哺乘用车板块。 内部的数据孤岛和技术壁垒,让北汽难以复制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效应。
全部评论 (0)